吴茱萸
吴茱萸
(《本经》中品)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释名】藏器曰︰茱萸南北总有,入药以吴地者为好,所以有吴之名也。
时珍曰︰茱萸二字义未详。萸有俞、由二音。
【集解】《别录》曰︰吴茱萸生上谷川谷及冤句。九月九日采,阴颂曰︰今处处有之,江浙、蜀汉尤多。木高丈余,皮青绿色。叶似椿而阔浓,紫色。三月开红紫细花。七月、八月结实似椒子,嫩时微黄,至熟则深紫。或云︰颗粒紧小,经久色青绿者,是吴茱萸;颗粒大,经久色黄黑者,是食茱萸。恐亦不然。按︰《周处风土记》云︰俗尚九月九日谓之上九,茱萸到此日气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头,云辟恶气御冬。又《续齐谐记》云︰汝南桓景随费长房学道。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有灾厄,宜令急去,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上,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其言,举家登高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代之矣。故人至此日登高饮酒,戴茱萸囊,由此尔。
时珍曰︰茱萸枝柔而肥,叶长而皱,其实结于梢头,累累成簇而无核,与椒不同。一种粒大,一种粒小,小者入药为胜。《淮南万毕术》云︰井上宜种茱萸,叶落井中,人饮其水,无瘟疫。
【修治】曰︰凡使去叶梗,每十两以盐二两投东流水四斗中,分作一百度洗之,自然无涎,晒干入丸散用之。若用醋煮者,每十两用醋一镒,煮三十沸后,入茱萸熬干用。
宗奭曰︰凡用吴茱萸,须深汤中浸去苦烈汁七次,始可焙用。
【气味】辛,温,有小毒。权曰︰辛、苦,大热,有毒。
好古曰︰辛、苦,热。气味俱浓,阳中阴也。半浮半沉,入足太阴经血分,少阴、厥阴经气分。
思邈曰︰陈久者良,闭口者有毒。多食伤神,令人起伏气,咽喉不通。
时珍曰︰辛热,走气动火,昏目发疮。
之才曰︰蓼实为之使。恶丹参、硝石、白垩,畏紫石英。
【主治】温中下气,止痛,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咳逆寒热(《本经》)。利五脏,去痰冷逆气,饮食不消,心腹诸冷绞痛,中恶,心腹痛(《别录》)。霍乱转筋,胃冷吐泻腹痛,产后心痛,治遍身痹刺痛,腰脚软弱,利大肠壅气,肠风痔疾,杀三虫(甄权)。杀恶虫毒,牙齿虫,鬼魅疰气(藏器)。下产后余血,治肾气、香港脚水肿,通关节,起阳健脾(大明)。主痢,止泻,浓肠胃,肥健人(孟诜)。治痞满塞胸,咽膈不通,润肝燥脾(好古)。
开郁化滞,治吞酸,厥阴痰涎头痛,阴
【发明】颂曰︰段成式言椒气好下,茱萸气好上。言其冲膈,不可为服食之药,故多食冲眼又脱发也。
宗奭曰︰此物下气最速,肠虚人服之愈甚。
元素曰︰气味俱浓,浮而降,阳中阴也。其用有三︰去胸中逆气满塞,止心腹感寒,痛,消宿酒,为白豆蔻之使也。
杲曰︰浊阴不降,厥气上逆,咽膈不通,食则令人口开目瞪,阴寒隔塞,气不得上下。
此病不已,令人寒中,腹满膨胀下利。宜以吴茱萸之苦热,泄其逆气,用之如神,诸药不可代也。不宜多用,恐损元气。
好古曰︰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宜此主之。震、坤合见,其色绿。故仲景吴茱萸汤、当归四逆汤方,治厥阴病及温脾胃,皆用此也。
时珍曰︰茱萸辛热,能散能温;苦热,能燥能坚。故其所治之症,皆取其散寒温中、燥湿解郁之功而已。案︰《朱氏集验方》云︰中丞常子正苦痰饮,每食饱或阴晴节变率同,十日一发,头疼背寒,呕吐酸汁,即数日伏枕不食,服药罔效。宣和初为顺昌司禄,于太守蔡达道席上,得吴仙丹方服之,遂不再作。每遇饮食过多腹满,服五、七十丸便已。少顷小便作茱萸气,酒饮皆随小水而去。前后痰药甚众,无及此者。用吴茱萸(汤泡七次)、茯苓等分,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熟水下五十丸。梅杨卿方︰只用茱萸酒浸三宿,以茯苓末拌之,晒干。每吞百粒,温酒下。又咽喉口舌生疮者,以茱萸末醋调贴两足心,移夜便愈。其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盖亦从治之义;而谓茱萸之性上行不下者,似不然也。有人治小儿痘疮口噤者,啮茱萸一、二粒,抹之即开,亦取其辛散耳。
【附方】旧二十四,新二十二。
风痒痹︰茱萸一升,酒五升,煮取一升半,温洗之,立止。(孟诜《食疗》)
贼风口偏,不能语者︰茱萸一升,姜豉三升,清酒五升,和煎五沸,待冷服半升,一日三服,得少汗即瘥。(同上)冬月感寒︰吴茱萸五钱。煎汤服之,取汗。
头风作痛︰茱萸煎浓汤,以绵染,频拭发根良。(《千金翼方》)
呕涎头痛︰吴茱萸汤︰用茱萸一升,枣二十枚,生姜一大两,人参一两,以水五升,煎取三升,每服七合,日三服。(仲景方)
呕而胸满︰方同上。
香港脚冲心︰吴茱萸、生姜擂汁饮,甚良。(孟诜方)
肾气上哕︰肾气自腹中起,上筑于咽喉,逆气连属而不能出,或至数十声,上下不得喘息。此由寒伤胃脘,肾虚气逆,上乘于胃,与气相并。《难经》谓之哕。《素问》云︰病深者,其声哕。宜服此方。如不止,灸期门、关元、肾俞穴。用吴茱萸(醋炒热)、橘皮、附子(去皮)各一两,为末,面糊丸梧桐子大。每姜汤下七十丸。(孙氏《仁存方》)
阴毒伤寒,四肢逆冷︰用茱萸一升,酒拌湿,绢袋二个,包蒸极热,更互熨足心。候气透,中恶心痛︰吴茱萸五合。酒三升,煮沸,分三服。(心腹冷痛︰方同上。(《千金》)
冷气腹痛︰吴茱萸二钱擂烂,以酒一钟调之。用香油一杯,入锅煎热,倾茱萸酒入锅,煎一滚,取服立止。(唐瑶《经验方》)
脾元气痛,发歇不可忍︰用茱萸一两,桃仁一两。和炒茱萸焦,去茱萸,取桃仁去皮尖,研细,葱白三茎,煨熟,酒浸温服。(《经验寒疝往来︰吴茱萸一两,生姜半两,清酒一升,煎温分服。(《肘后方小肠疝气︰夺命丹︰治远年近日,小肠疝气,偏坠掣疼,脐下撮痛,以致闷乱,及外肾肿硬,日渐滋长,及阴间湿痒成疮。用吴茱萸(去梗)一斤,分作四分︰四两酒浸,四两醋浸,四两汤浸,四两童子小便浸一宿,同焙干,泽泻二两,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盐汤或酒吞下。《如宜方》名星斗丸。(《和剂局方》)
小儿肾缩乃初生受寒所致︰用吴茱萸、硫黄各半两。同大蒜研,涂其腹;仍以蛇床子烟熏之。
妇人阴寒十年无子者︰用吴茱萸、川椒各一升。为末,炼蜜丸弹子大。绵裹纳阴中,日再易之。但子宫开,即有子也。(《经心录》)
子肠脱出︰茱萸三升,酒五升,煎二升,分三服。(《兵部手集》)
醋心上攻如浓醋︰用茱萸一合,水三盏,煎七分,顿服。近有人心如蜇破,服此,二十年不发也。累用有效。(同上)食已吞酸,胃气虚冷者︰吴茱萸(汤泡七次焙)、干姜(炮)等分。为末,汤服一钱。(《圣惠方》)
转筋入腹︰茱萸(炒)二两,酒二盏,煎一盏,分二服。得下即安。(《圣济录》)
霍乱干呕不止︰吴多年脾泄︰老人多此,谓之水土同化。吴茱萸三钱泡过,入水煎汁,入盐少许,通口服。
盖茱萸能暖膀胱,水道脏寒泄泻,倦怠减食︰吴茱萸(汤泡过,炒),猪脏半条,去脂洗净,装满扎定,文火煮熟,滑痢不止︰方同上。
下痢水泄︰吴茱萸(泡,炒)、黄连(炒)各二钱,水煎服。未止再服。(《圣赤白下痢︰《和剂局方》戊己丸︰治脾胃受湿,下痢腹痛,米谷不化。用吴茱萸、黄连、白芍药各一两,同炒为末,蒸饼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饮下。《百一选方》变通丸︰治赤白痢日夜无度,及肠风下血。用川黄连二两,吴茱萸二两(汤泡七次),同炒香,拣出各自为末,粟米饭丸梧桐子大,另收。每服三十丸。赤痢,甘草汤下黄连丸;白痢,干姜汤下茱萸丸;赤白痢,各用十五丸,米汤下。此乃浙西河山纯老以传苏韬光者,救人甚效。
邓笔峰《杂兴方》二色丸︰治痢及水泄肠风。用吴茱萸二两,黄连二两,同炒香,各自为末。
以百草霜末二两,同黄连作丸;以白芍药末二两,同茱萸作丸。各用饭丸梧桐子大,各收。
每服五十丸︰赤痢,乌梅汤下连霜;白痢,米饮下茱芍丸;赤白痢,各半服之。
赤痢脐痛︰茱萸合黑豆汤吞之。(《千金方》)
肠痔常血,下部痒痛如虫咬者︰掘地作坑烧赤,以酒沃之,捣茱萸二升入坑,乘热坐有孔板熏之,冷乃下。不过三、四度愈。(《肘后方》)
腹中症块︰茱萸三升捣,和酒煮熟,布裹熨症上。冷更炒热,更番熨之。症移走,逐熨之产后盗汗,啬啬恶寒︰茱萸一鸡子大。酒三升,渍半日,煮服。(《千金翼》)
咽喉作痛︰方同上。
牙齿疼痛︰茱萸煎酒,含漱之。(孟诜《本草》)
小儿头疮︰吴茱萸,炒焦,为末,入汞粉少许,猪脂、醋调涂之。(《圣惠方》)
小儿瘭疮︰一名火灼疮,一名火烂疮。茱萸煎酒,拭之良。(《兵部手集》)
老小风疹︰方同上。(《千金》)
痈疽发背及发乳诸毒︰用吴茱萸一升,捣为末。用苦酒调涂帛上,贴之。(《外台秘要》)
阴下湿痒︰吴茱萸煎汤,频洗取效。(同上)骨在肉中不出者︰咀茱萸封之,骨当腐出。(孟诜《食疗》)
鱼骨入腹,刺痛不得出者︰吴茱萸水煮一盏,温服,其骨必软出。未出再服。(同上)蛇咬毒疮︰用吴茱萸一两为末。冷水和,作三服,立安。(《胜金方》)
肩疽白秃︰并用吴茱萸盐淹过,炒研,醋和涂之。(《活幼口议》)
寒热怪病︰寒热不止,数日四肢坚如石,击之似钟磬声,日渐瘦恶。用茱萸、木香等分,煎汤饮之愈。(夏子益方)
叶
【气味】辛、苦,热,无毒。
【主治】霍乱下气,止心腹痛冷气。内外肾钓痛,盐碾罨之,神验,干即易。转筋者同艾捣,以醋和罨之(大明)。治大寒犯脑,头痛,以酒拌叶,袋盛蒸熟,更互枕熨之,痛止为度(时珍)
枝
【主治】大小便卒关格不通,取南行枝,如手第二指中节,含之立下(苏颂。出姚僧坦
《集验方》)。
根及白皮
【气味】同叶。
【主治】杀三虫(《本经》)。蛲虫。治喉痹咳逆,止泄注,食不消,女子经产余血,疗白癣(《别录》)。杀牙齿虫,止痛(藏器)。治中恶【附方】旧二,新二。
寸白虫︰茱萸东北阴细根(大如指者勿用,洗去土)四两,切,以水、酒各一升渍一宿,平旦分再服,当取虫下。(《千金方》)
肝劳生虫,眼中赤脉︰吴茱萸根(为末)一两半,粳米半合,鸡子白三个,化蜡一两半。
和丸小豆大。每米汤下三十丸,当取虫下。
脾劳发热,有虫在脾中为病,令人好呕者︰取东行茱萸根(大者)一尺,大麻子八升,橘皮二两,三物咀,以酒一斗,浸一宿,微火薄暖之,绞去滓,平旦空腹服一升,取虫下,或死或半烂,或下黄汁。凡作药时,切忌言语。(《删繁方》)
肾热肢肿拘急︰茱萸根一合半,桑白皮三合,酒二升,煮一升,日二
吴茱萸
- 吴茱萸【本草纲目】图文版
- 吴茱萸【中草药图片】
- 吴茱萸【中药大全】
- 吴茱萸【中药图谱】
- 吴茱萸《本草备要》
- 吴茱萸《本草便读》
- 吴茱萸《本草乘雅半偈》
- 吴茱萸《本草乘雅半偈》
- 吴茱萸《本草崇原》
- 吴茱萸《本草崇原》
- 吴茱萸《本草从新》
- 吴茱萸《本草撮要》
- 吴茱萸《本草分经》
- 吴茱萸《本草分经》
- 吴茱萸《本草分经》
- 吴茱萸《本草分经》
- 吴茱萸《本草害利》
- 吴茱萸《本草经集注》
- 吴茱萸《本草经解》
- 吴茱萸《本草经解》
- 吴茱萸《本草蒙筌》
- 吴茱萸《本草求真》
- 吴茱萸《本草思辨录》
- 吴茱萸《本草思辨录》
- 吴茱萸《本草图经》
- 吴茱萸《本草图经》
- 吴茱萸《本草新编》
- 吴茱萸《本草新编》
- 吴茱萸《本草衍义》
- 吴茱萸《本草易读》
- 吴茱萸《本草易读》
- 吴茱萸《本草择要纲目》
- 吴茱萸《本草择要纲目》
- 吴茱萸《本经逢原》
- 吴茱萸《得配本草》
- 吴茱萸《冯氏锦囊秘录》
- 吴茱萸《顾松园医镜》
- 吴茱萸《雷公炮制药性解》
- 吴茱萸《名医别录》
- 吴茱萸《千金翼方》
- 吴茱萸《神农本草经》
- 吴茱萸《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 吴茱萸《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 吴茱萸《汤液本草》
- 吴茱萸《外科全生集》
- 吴茱萸《新修本草》
- 吴茱萸《药鉴》
- 吴茱萸《药鉴》
- 吴茱萸《药笼小品》
- 吴茱萸《药笼小品》
- 吴茱萸《药性切用》
- 吴茱萸《药征》
- 吴茱萸《药征》
- 吴茱萸《医学入门》
- 吴茱萸《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 吴茱萸《长沙药解》
- 吴茱萸《长沙药解》
- 吴茱萸《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 吴茱萸《证类本草》
- 吴茱萸《证类本草》
- 吴茱萸《中药炮制》
- 吴茱萸《中药学》
- 吴茱萸根【中药大全】
- 吴茱萸散【方剂大全】
- 吴茱萸汤【方剂大全】
- 吴茱萸汤《备急千金要方》
- 吴茱萸汤《备急千金要方》
- 吴茱萸汤《备急千金要方》
- 吴茱萸汤《备急千金要方》
- 吴茱萸汤《目经大成》
- 吴茱萸汤《删补名医方论》
- 吴茱萸汤《伤寒括要》
- 吴茱萸汤《伤寒寻源》
- 吴茱萸汤《伤寒寻源》
- 吴茱萸汤《时方妙用》
- 吴茱萸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吴茱萸汤《汤头歌诀》
- 吴茱萸汤《汤头歌诀》
- 吴茱萸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 吴茱萸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 吴茱萸汤《医方考》
- 吴茱萸汤《医方论》
- 吴茱萸汤《医宗金鉴》
- 吴茱萸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吴茱萸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吴茱萸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吴茱萸丸【方剂大全】
- 吴茱萸叶【中药大全】
- 吴茱萸证《医学摘粹》
- 吴茱萸证《医学摘粹》
- 吴茱萸证《医学摘粹》
- 吴茱萸粥【方剂大全】
- 吴茱萸粥《食疗方》
- 吴茱萸粥《饮膳正要》
- 吴茱萸汤方《伤寒论》
- 吴茱萸汤方《伤寒杂病论》
- 吴茱萸汤方《伤寒杂病论》
- 吴茱萸汤方《伤寒杂病论》
- 吴茱萸汤方《伤寒杂病论》
- 吴茱萸汤方《医宗金鉴》
- 吴茱萸汤证《临证实验录》
- 吴茱萸汤证《临证实验录》
- 丁香吴茱萸汤【方剂大全】
- 加减吴茱萸汤【方剂大全】
- 加味吴茱萸汤【方剂大全】
- 理中吴茱萸汤【方剂大全】
- 淋渫吴茱萸汤【方剂大全】
- 吴茱萸〈温〉《食疗本草》
- 吴茱萸生姜粥《保健药膳》
- 吴茱萸生姜粥《保健药膳》
- 温热药之吴茱萸【中药基础】
- 吴茱萸敷脚降压【循环类偏方】
- 吴茱萸化学成份【中药成分】
- 吴茱萸加附子汤《医方考》
- 吴茱萸外用7则【中药基础】
- 少阴病吴茱萸汤证《医学衷中参西录》
- 少阴病吴茱萸汤证《医学衷中参西录》
- 四逆加吴茱萸黄连汤方《伤寒杂病论》
- 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伤寒论》
- 吴茱萸酒(小儿感冒)【偏方】
- 吴茱萸证九 阳明六十《伤寒悬解》
-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剂大全】
-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备急千金要方》
-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删补名医方论》
-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伤寒括要》
-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医方考》
-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医宗金鉴》
-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吴茱萸证十七 少阴十八《伤寒悬解》
-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医宗金鉴》
- 吴茱萸浸酒-(产后虚损)【百病药酒】
- 吴茱萸汤(加减吴茱萸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吴茱萸外敷治小儿口腔溃疡【幼儿期保健】
- 吴茱萸根浸酒-(产后缺乳)【百病药酒】
- 吴茱萸证二十五 厥阴二十六《伤寒悬解》
-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方《伤寒杂病论》
- 厥阴病当归四逆汤及加吴茱萸生姜汤证《医学衷中参西录》
- 厥阴病当归四逆汤及加吴茱萸生姜汤证《医学衷中参西录》
- 吴茱萸汤七十八 方见《伤寒·阳明》《金匮悬解》
吴茱萸
- 吴茱萸【中医知识】
- 吴茱萸汤【中医知识】
- 吴茱萸的来历【中医知识】
- 吴茱萸外用7则【中医知识】
- 少阴病吴茱萸汤证【医案心得】
- 栽培吴茱萸正当时【中医知识】
- 吴茱萸外治小儿口角流涎【中医知识】
- 吴茱萸的副作用-吴茱萸中毒解救【中医知识】
- 厥阴病当归四逆汤及加吴茱萸生姜汤证【医案心得】
- 吴茱萸伪品——假茶辣(Jiachala)【中医知识】
- 吴茱萸混淆品(2)——野吴萸(Yewuyu)【中医知识】
- 几种当令种子药材采收加工(吴茱萸、吴芋、茶辣)【中医知识】
- 吴茱萸(Wuzhuyu)FructusEvodiae【中医知识】
- 吴茱萸混淆品(1)——巴氏吴萸(Bashiwuyu)【中医知识】
《本草纲目》果部
- 李
- 李实
- 李核仁
- 李根白皮
- 李花
- 李叶
- 李树胶
- 杏
- 杏实
- 杏仁(杏核仁)
- 杏花
- 杏叶
- 杏枝
- 杏根
- 巴旦杏
- 梅
- 梅实
- 乌梅
- 白梅
- 梅核仁
- 梅花
- 梅叶
- 梅根
- 木梅
- 桃
- 桃实
- 桃仁(桃核仁)
- 桃毛
- 桃枭
- 桃花
- 桃叶
- 桃茎,桃白皮
- 桃胶
- 桃符
- 桃橛
- 栗
- 栗实
- 栗内薄皮
- 栗壳
- 栗毛球
- 栗花
- 栗树皮
- 栗根
- 天师栗
- 枣
- 生枣
- 大枣
- 枣核,枣仁,三岁陈枣核中仁
- 枣叶
- 枣木心
- 枣根
- 枣皮
- 仲思枣
- 苦枣
- 梨
- 梨实
- 梨花
- 梨叶
- 梨木皮
- 鹿梨
- 棠梨
- 海红(海棠梨)
- 木瓜
- 楂子
- 楂
- 温孛
- 山楂
- 赤爪木
- 庵罗果
- 柰(频婆)
- 林檎(文林郎果)
- 柿
- 漆柿(绿柿)
- 君迁子(牛奶柿,丁香柿)
- 安石榴
- 甘石榴
- 酸石榴
- 酸榴皮
- 酸榴东行根
- 榴花
- 橘
- 橘实
- 黄橘皮
- 青橘皮
- 橘瓤上筋膜
- 橘核
- 橘叶
- 柑
- 橙
- 柚
- 枸橼
- 金橘
- 枇杷
- 杨梅
- 樱桃
- 山婴桃
- 银杏
- 胡桃
- 胡桃仁
- 油胡桃
- 胡桃青皮
- 胡桃树皮
- 胡桃壳
- 榛
- 阿月浑子
- 槠子
- 钩栗
- 橡实
- 槲实
- 荔枝
- 荔枝实
- 荔枝核
- 荔枝壳
- 荔枝花,荔枝皮根
- 龙眼
- 龙眼实
- 龙眼核
- 龙荔
- 橄榄
- 橄榄实
- 橄榄仁
- 橄榄核
- 木威子
- 庵摩勒
- 毗梨勒
- 五敛子
- 五子实
- 榧实
- 海松子
- 槟榔
- 大腹子
- 椰子
- 无漏子
- 桄榔子
- 木面
- 波罗蜜
- 无花果
- 阿勒勃
- 沙棠果
- 蟾子
- 麂目
- 都桷子
- 都念子
- 都咸子
- 摩厨子
- 韶子
- 马槟榔
- 枳(蜜枳)
- 秦椒
- 蜀椒
- 崖椒
- 蔓椒
- 地椒
- 胡椒
- 毕澄茄
- 吴茱萸
- 食茱萸
- 盐麸子
- 醋林子
- 茗
- 皋芦
- 甜瓜
- 瓜蒂
- 西瓜
- 葡萄
- 婴郁
- 猕猴桃
- 甘蔗
- 沙糖
- 石蜜
- 刺蜜
- 莲藕
- 莲实
- 藕
- 藕丝菜
- 藕节
- 莲薏(苦薏)
- 莲蕊须
- 莲花
- 莲房
- 荷叶
- 红白莲花
- 芰实
- 芰花
- 乌菱壳
- 芡实
- 乌芋
- 慈菇
- 附录诸果
- 诸果有毒
- 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