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蜜

石蜜

(《唐本草》)

【释名】白沙糖。

恭曰︰石蜜即乳糖也,与虫部石蜜同名。

时珍曰︰按︰万震《凉州异物志》云︰石蜜非石类,假石之名也。实乃甘蔗汁煎而曝之,则凝如石而体甚轻,故谓之石蜜也。

【集解】志约曰︰石蜜出益州及西戎,煎炼沙糖为之,可作饼块,黄白色。

恭曰︰石蜜用水、牛乳、米粉和煎成块,作饼坚重。西戎来者佳,江左亦有,殆胜于蜀。

诜曰︰自蜀中、波斯来者良。东吴亦有,不及两处者。皆煎蔗汁、牛乳,则易细白耳。

宗奭曰︰石蜜,川、浙者最佳,其味浓,他处皆次之,煎炼以型象物,达京师。至夏月及久阴雨,多自消化。土人先以竹叶及纸裹包,外用石夹埋之,不得见,遂可免。今人谓之乳糖。其作饼黄白色者,谓之捻糖,易消化,入药至少。

时珍曰︰石蜜,即白沙糖也。凝结作饼块如石者为石蜜,轻白如霜者为糖霜,坚白如冰者为冰糖,皆一物有精粗之异也。以白糖煎化,模印成人物狮象之形者为飨糖,《后汉书注》所谓猊糖是也。以石蜜和诸果仁,及橙橘皮、缩砂、薄荷之类,作成饼块者,为糖缠。以石蜜和牛乳、酥酪作成饼块者,为乳糖。皆一物数变也。《唐本草》明言石蜜煎沙糖为之,而诸注皆以乳糖即为石蜜,殊欠分明。按︰王灼《糖霜谱》云︰古者惟饮蔗浆,其后煎为蔗饧,又曝为石蜜,唐初以蔗为酒。而糖霜则自大历间有邹和尚者,来住蜀之遂宁伞山,始传造法。

故甘蔗所在植之,独有福建、四明、番禺、广汉、遂宁有冰糖,他处皆颗碎、色浅、味薄。

惟竹蔗绿嫩味浓,作霜最佳,西蔗次之。凡霜一瓮,其中品色亦自不同。惟叠如假山者为上,团枝次之,瓮鉴次之,小颗块又次之,沙脚为下;紫色及如水晶色者为上,深琥珀色次之,浅黄又次之,浅白为下。

【气味】甘,寒,冷利,无毒。

【主治】心腹热胀,口干渴(《唐本》)。治目中热膜,明目。和枣肉、巨胜末为丸噙之,润肺气,助五脏,生津(孟诜)。润心肺燥热,治嗽消痰解酒和中,助珍)。

【发明】震亨曰︰石蜜甘喜入脾,食多则害必生于脾。西北地高多燥,得之有益;东北地下多湿,得之未有不病者,亦兼气之浓薄不同耳。

时珍曰︰石蜜、糖霜、冰糖,比之紫沙糖性稍平,功用相同,入药胜之。然不冷利,若久食则助热、损齿、生虫之害同也。

果部相关刺蜜 沙糖 甘蔗 猕猴桃 婴郁 葡萄 西瓜 瓜蒂 甜瓜 皋芦

《本草纲目》果部

本草相关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