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

山楂

(音渣。《唐本草》)

【校正】《唐本草》木部赤爪木,宋《也。今并于一,但以山楂标题。

【释名】赤爪子(侧巧切,《唐本》)、鼠楂《唐本》、猴楂(危氏)、茅楂(《日用》)、子(音求)、梅(音计。并《尔雅》)、羊(《唐本》)、棠子(《图经》)、山里果(《食鉴》)。

时珍曰︰山楂,味似楂子,故亦名楂。世俗皆作查字,误矣。查(音槎)乃水中浮木,与楂何关?郭璞注《尔雅》云︰(音求)树如梅。其子大如指头,赤色似小柰,可食,此即山楂也。世俗作字,亦误矣。乃栎实,于何关?楂、之名,见于《尔雅》。自晋、宋以来,不知其原,但用查、耳。此物生于山原茅林中,猴、鼠喜食之,故又有诸名也。《唐本草》赤爪木当作赤枣,盖枣、爪音讹也,楂状似赤枣故尔。范成大《虞衡志》有赤枣子。王《百一选方》云︰山里红果,俗名酸枣,又名鼻涕团。正合此义矣。

【集解】恭曰︰赤爪木,赤楂也。出山南、申、安、随诸州。小树高五、六尺,叶似香。子似虎掌,大如小林檎,赤色。

藏器曰︰赤爪草,即鼠楂也。生高原,似小楂而赤,人食之。

颂曰︰棠子生滁州。三月开白花,随便结实,采无时。彼人用治下痢及腰疼有效。他处亦有,不入药用。

时珍曰︰赤爪、棠、山楂,一物也。古方罕用,故《唐本》虽有赤爪,后人不知即此也。自丹溪朱氏始著山楂之功,而后遂为要药。其类有二种,皆生山中。一种小者,山人呼为棠子、茅楂、猴楂,可入药用。树高数尺,叶有五尖。丫间有刺。三月开五出小白花。

实有赤、黄二色,肥者如小林檎,小者如指头,九月乃熟,小儿采而卖之。闽人取熟者去皮核,捣和糖、蜜,作为楂糕,以充果物。其核状如牵牛子,黑色甚坚。一种大者,山人呼为羊子。树高丈余,花叶皆同,但实稍大而色黄绿,皮涩肉虚为异尔。初甚酸涩,经霜乃可食。功用相同,而采药者不收。

【修治】时珍曰︰九月霜后取带熟者,去核曝干,或蒸熟去皮核,捣作饼子,日干

【气味】酸,冷,无毒。

时珍曰︰酸、甘,微温。生食多,令人嘈烦易饥,损齿,齿龋人尤不宜也。

【主治】煮汁服,止水。沐头洗身,治痒(《唐本》)。煮汁洗漆疮,多瘥(弘景)。

腰痛有效(苏颂)。消食积补脾,治小肠疝气,发小儿疮疹(吴瑞)。健胃,行结气。

治妇人产后儿枕痛,恶露不尽,煎汁入沙糖服之,立效(震亨)。化饮食,消肉积症瘕痰饮痞满吞酸,滞血痛胀(时珍)。化血块气块,活血(宁原)。

【发明】震亨曰︰山楂大能克化饮食。若中无食积,脾虚不能运化,不思食者,多服之,则反克伐脾胃生发之气也。

时珍曰︰凡脾弱食物不克化,胸腹酸刺胀闷者,于每食后嚼二、三枚,绝佳。但不可多用,恐反克伐也。按︰《物类相感志》言︰煮老鸡、硬肉,入山楂数颗即易烂。则其消肉积之功,盖可推矣。珍邻家一小儿,因食积黄肿腹胀如鼓。偶往羊树下,取食之至饱。归而大痰水,其病遂愈。羊乃山楂同类,医家不用而有此效,则其功应相同矣。

【附方】新七。

偏坠疝气︰山棠肉、茴香(炒)各一两,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白汤下。

老人腰痛及腿痛︰用棠子、鹿茸(炙)等分,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百丸,日二服。肠风下血,用寒药、热药及脾弱药俱不效者︰独用山里果(俗名酸枣,又名鼻涕团)干者,痘疹不快︰干山楂为末,汤点服之,立出红活。又法︰猴楂五个,酒煎入水,温服即出。

痘疮干黑危困者︰用棠子为末,紫草煎酒,调服一钱。(《全幼心鉴》)

食肉不消︰山楂肉四两,水煮食之,并饮其汁。(《简便方》)

【主治】吞之,化食磨积,治疝(时珍)。

【附方】新一。

难产︰山楂核七七粒,百草霜为衣,酒吞下。(《海上方》)

阴肾肿︰方见橄榄。

果部相关赤爪木 温孛  楂子 木瓜 海红(海棠梨) 棠梨 鹿梨 梨木皮 梨叶

山楂

《本草纲目》果部

本草相关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