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录》下品)

【释名】(音杜)、糯(亦作)。

时珍曰︰稻者,粳、糯之通称。《物理论》所谓“稻者溉种之总称”是矣。本草则专指糯以为稻也。稻从舀(音函),象人在臼上治稻之义。则方言稻音之转尔。其性粘软,故谓之糯。

颖曰︰糯米缓筋,令人多睡,其性懦也。

【集解】弘景曰︰道家方药有稻米、粳米俱用者,此则两物也。稻米白如霜,江东无此,故通呼粳为稻耳,不知色类复云何也?

恭曰︰稻者,、谷之通名。《尔雅》云︰,稻也。粳者不粘之称,一曰。胜之云︰三月种粳稻,四月种秫稻。即并稻也,陶谓为二,盖不可解也。

志曰︰此稻米即糯米也。其粒大小似米,细糠白如雪。今通呼、糯二谷为稻,所以惑之。按︰李含光《音义》引《字书》解粳字云︰稻也。字云︰稻属也,不粘。粢字云︰稻饼也。粢盖糯也。

禹锡曰︰《尔雅》云︰,稻。郭璞注云︰别二名也。今沛国呼。周颂云︰丰年多黍多。《礼记》云︰牛宜。《幽》云︰十月获稻。皆是一物也。《说文》云︰,稻属也。沛国谓稻为糯。《字林》云︰糯,粘稻也。,不粘稻也。然、糯甚相类,以粘不粘为异尔。当依《说文》以稻为糯。颜师古《刊谬正俗》云︰本草稻米,即今之糯米也。或通呼粳、糯为稻。孔子云︰食夫稻。周官有稻人。汉有稻田使者。并通指、糯而言。所以后人混称,不知稻即糯也。

宗奭曰︰稻米,今造酒糯稻也。其性温,故可为酒。酒为阳,故多热。西域记︰天竺国土溽热,稻岁四熟,亦可验矣。

时珍曰︰糯稻,南方水田多种之。其性粘,可以酿酒,可以为粢,可以蒸糕,可以熬饧,可以炒食。其类亦多,其谷壳有红、白二色,或有毛,或无毛。其米亦有赤、白二色,赤者酒多糟少,一种粒白如霜,长三、四分者。《齐民要术》糯有九格、雉木、大黄、马首、虎皮、火色等名是矣。古人酿酒多用秫,故诸说论糯稻,往往费辩也。秫乃糯粟,见本条。稻米

【气味】苦,温,无毒。思邈曰︰味甘。宗奭曰︰性温。

颂曰︰糯米性寒,作酒则热,糟乃温平,亦如大豆与豉、酱之性不同也。

诜曰︰凉。发风动气,使人多睡,不可多食。

藏器曰︰久食令人身软,缓人筋也。小猫、犬食之,亦脚屈不能行。马食之,足重。妊妇杂肉食之,令子不利。

萧炳曰︰拥诸经络气,使四肢不收,发风昏昏。

士良曰︰久食发心悸,及痈疽疮疖中痛。合酒食之,醉难醒。

时珍曰︰糯性粘滞难化,小儿、病患最宜忌之。

【主治】作饭温中,令人多热,大便坚(《别录》)。能行营卫中血积,解芫青、斑蝥毒(士良)。益气止泄(思邈)。补中益气止霍乱吐逆不止,以一合研水服之(大明)。以骆驼脂作煎饼食,主痔疾(萧炳)。作糜一斗食,主消渴(藏器)。暖脾,止虚寒泄痢缩小便,收自汗,发痘(时珍)。

【发明】思邈曰︰糯米味甘,脾之谷也,脾病宜食之。杨士瀛曰︰痘疹用米,取其解毒,能酿而发之也。

时珍曰︰糯米性温,酿酒则热,熬饧尤甚,故脾肺虚寒者宜之。若素有痰热风病,及脾病不能转输,食之最能发病成积。孟诜、苏颂或言其性凉、性寒者,谬说也。《别录》已谓其温中坚大便,令人多热,是岂寒凉者乎?今人冷泄者,炒食即止。老人小便数者,作粢糕或丸子,夜食亦止。其温肺暖脾可验矣。痘证用之,亦取此义。

【附方】旧五,新十六。

霍乱烦渴不止︰糯米三合,水五升,蜜一合,研汁分服,或煮汁服。(杨氏《产乳》)。

消渴饮水︰方同上。

三消渴病︰梅花汤︰用糯谷(炒出白花)、桑根白皮等分。每用一两,水二碗,煎汁饮之。

下痢禁口︰糯谷一升(炒出白花去壳,用姜汁拌湿再炒),为末。每服一匙,汤下,三服久泄食减︰糯米一升。水浸一宿沥干,慢炒熟,磨筛,入怀庆山药一两。每日清晨用半盏,入砂糖二匙,胡椒末少许,以极滚汤调食。其味极佳,大有滋补。久服令人精暖有子,秘方也。(《松篁经验方》)。

鼻衄不止,服药不应︰独圣散︰用糯米微炒黄,为末。每服二钱,新汲水调下。仍吹少许

劳心吐血︰糯米半两,莲子心七枚,为末,酒服。孙仲盈云︰曾用多效。或以墨汁作丸服自汗不止︰糯米、小麦麸同炒,为末。每服三钱,米饮下。或煮猪肉点食。

小便白浊︰白糯丸︰治人夜小便脚停白浊,老人、虚人多此证,令人卒死,大能耗人精液,主头昏重。用糯米五升(炒赤黑),白芷一两,为末,糯粉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木馒头煎汤下。无此,用《局方》补肾汤下。若后生禀赋怯弱,房室太过,小便太多,水管蹇涩,小便如膏脂,入石菖蒲、牡蛎粉甚效。(《经验良方》)。

女人白淫︰糙糯米、花椒等分。炒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食前醋汤下。(杨起《简便方》)。

胎动不安,下黄水︰用糯米一合,黄、芎各五钱,水一升,煎八合,分服。(《产宝》)。

小儿头疮︰糯米饭烧灰,入轻粉,清油调敷。(《普济方》)。

缠蛇丹毒︰糯米粉和盐,嚼涂之。(《济急方》)。

打扑伤损诸疮︰寒食日浸糯米,逐日易水,至小满取出,日干为末,用水调涂之。(《便民图纂》)。

金疮痈肿,及竹木签刺等毒︰用糯米三升,于端午前四十九日,以冷水浸之,一日两换水,轻淘转,勿令搅碎。至端午日取出阴干,绢袋盛,挂通风处。每用旋取,炒黑为末,冷水调如膏药,随疮大小,裹定疮口,外以布包定勿动,直候疮瘥。若金疮犯生水作脓肿甚者,急裹一、二食久,即不作脓肿也。若痈疽初发,才觉肿,急贴之,一夜便消。(《灵苑方》)。

喉痹咤腮︰用前膏贴项下及肿处,一夜便消。干即换之,常令湿为妙。

竹木签刺︰用前膏贴之,一夜刺出在药内也。

犬咬伤︰糯米一合,斑蝥七枚同炒,蝥黄去之;再入七枚,再炒黄去之;又入七枚,待米出烟,去蝥为末。油调敷之,小便利下佳。(《医方大成》)。

荒年代粮︰稻米一斗淘汰,百蒸百曝,捣末。日食一飧,以水调之。服至三十日止,可一年不食。(《肘后》)。

虚劳不足︰糯米,入猪肚内蒸干,捣作丸子,日日服之。

腰痛虚寒︰糯米二升,炒熟,袋盛,拴靠痛处。内以八角茴香研酒服。(谈野翁《试验方》)

米泔

【气味】甘,凉,无毒。

【主治】益气,止烦渴霍乱,解毒。食鸭肉不消者,顿饮一盏,即消(时珍)。

【附方】旧一。烦渴不止︰糯米泔任意饮之,即定。研汁亦可。(《外台》)

糯稻花

【主治】阴干,入揩牙、乌须方用(时珍)。

谷部相关稻穰 苦荞麦 荞麦 雀麦  大麦 麦苗 面筋 麦粉 

《本草纲目》谷部

本草相关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