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宝典内容导航

中药分类查询

  归经查药:胃经脾经大肠经肾经肺经心经肝经膀胱经胆经三焦经小肠经心包经

  药性查药:寒性热性温性凉性平性

  药味查药:甘味苦味辛味酸味咸味涩味淡味

  按名称查药: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中医,是“起源与形成于中国,具有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特点的医学”。中医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见中医史)。关于中医学的概念请参看中医的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学说

阴阳

五行学说

  五行:

  五行的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克、制化、胜复、相侮、相乘、母子相及。

运气学说

  运气,是五运六气的简称。

  五运:木、火、土、金、水五行的运动。

  六气湿六种气候的变化。

脏象学说

  五脏心包)、命门)。

  六腑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府女子胞(胞宫)、

精气血津液

  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气化气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中气

  其它:天癸腠理五轮八廓

经络学说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别络浮络孙络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

中医人体经络专题

经脉

十二经脉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 · 手厥阴心包经 · 手少阴心经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 · 手少阳三焦经 · 手太阳小肠经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 · 足少阳胆经 · 足太阳膀胱经

  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 · 足厥阴肝经 · 足少阴肾经

  奇经八脉督脉 · 任脉 · 冲脉 · 带脉 · 阳蹻脉 · 阴蹻脉 · 阳维脉 · 阴维脉
(其中督脉和任脉与十二经脉合称十四经

  十二经别

  足太阳经别 · 足少阴经别 · 足少阳经别

  足厥阴经别 · 足阳明经别 · 足太阴经别

  手太阳经别 · 手少阴经别 · 手少阳经别

  手厥阴经别 · 手阳明经别 · 手太阴经别

  十二经筋

  足太阳经筋 · 足少阳经筋 · 足阳明经筋

  足太阴经筋 · 足少阴经筋 · 足厥阴经筋

  手太阳经筋 · 手少阳经筋 · 手阳明经筋

  手太阴经筋 · 手厥阴经筋 · 手少阴经筋

络脉

  十五络脉

  手太阴络脉 · 手阳明络脉 · 足阳明络脉

  足太阴络脉 · 手少阴络脉 · 手太阳络脉

  足太阳络脉 · 足少阴络脉 · 手厥阴络脉

  手少阳络脉 · 足少阳络脉 · 足厥阴络脉

  任脉络脉 · 督脉络脉 · 脾之大络

  孙络:络脉最细小的分支,网罗全身

  浮络:位于皮部的络脉。

体质

  体质:人体的质量。

病因学说

  病因指引起疾病的原因。病因的分类:

  外感病因:包括六淫湿)和疠气

  温邪:自然界致病因素中具有温热性质的病因。主要包括六淫中的风热暑热湿热燥热,以及疠气温毒

  内伤病因:包括七情)、饮食失宜劳逸失度

  继发病因(病理性因素):包括痰饮瘀血结石

  其他病因:包括外伤寄生虫胎传诸毒、医过。

病机

  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与传变的机理,又称“病理”。

  基本病机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失常

  内生五气风气内动寒从中生湿浊内生津伤化燥火热内生

  脏腑病机:五脏病机、六腑病机、奇恒之府病机

  经络病机:十二经脉病机、奇经八脉病机

  病位传变,包括:表里出入、六经传变、三焦传变、卫气营血传变、脏腑传变等

  病性转化,包括: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等

  疾病的转归,疾病的结局:痊愈、死亡、缠绵、后遗等。

中医诊断方法

  四诊

  望诊望神望面色耳廓望诊)、舌诊舌苔舌质

  闻诊

  问诊

  切诊脉诊

  脉象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细脉滑脉涩脉弦脉结脉代脉

  腹诊

  经络腧穴按诊

中医辨证

  辨证论治

  辨证:辨别为何种病证。论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方法

  八纲辨证八纲阴证阳证表证里证虚证实证寒证热证

  脏腑辨证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血虚证心阴虚证心火亢盛证痰火扰心证心血瘀阻证肝气郁结证肝阳上亢证肝风内动证肝血虚证肝阴虚证肝胆湿热证胆经实热证脾气虚证脾阳虚证脾气下陷证脾不统血证寒湿困脾证胃寒证胃热证胃气上逆证肺气虚证肺阴虚证风寒束肺证风热犯肺证肾气虚证肾阳虚证命门火衰证肾精不足证肾阴虚证膀胱湿热证心脾两虚证心肾不交证肝气犯胃证肝脾不和证肝肾阴虚证脾胃不和证脾肾阳虚证

  病因辨证:六淫证候(风证寒证暑证湿证燥证火证)、疫疠、七情证候、食积等。

  气血辨证气虚证气陷证气滞证气逆证血虚证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

  经络辨证

  六经辨证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卫气营血辨证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

  三焦辨证:上焦病症、中焦病症、下焦病症

中医治则治疗

  中医拔罐疗法

治则

  治病求本三因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

治法

  中医的常见治疗手段和方法:中药针灸针刺艾灸)、拔罐推拿按摩导引气功布气食疗

内治法

  八法汗法辛温发汗辛凉发汗)、吐法泻法润肠通便)、和法和解少阳和解肠胃和解肝脾)、温法温中祛寒温阳利水)、清法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消法消食化滞软坚散结)、补法补气补血补阴补阳

  其它方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调和脾胃止血活血化瘀活络舒筋祛风除湿健脾化湿利水通淋祛痰化痰止咳平喘)、养阴清肺熄风止痉平肝潜阳开窍醒神安神定志固涩法

外治法

  膏药药栓拔罐药捻法刮痧熏洗针拨内障法

其它治法

  心理疗法正骨手法理筋手法上骱固定夹板固定法

中药

  中药中药方剂

  本节详细内容请参看中药百科中医方剂大全页面。

中药分类查询

归经查药:胃经脾经大肠经肾经肺经心经肝经膀胱经胆经三焦经小肠经心包经

药性查药:寒性热性温性凉性平性

药味查药:甘味苦味辛味酸味咸味涩味淡味

中药图典

常用中药材

  根及根茎类药材:人参 西洋参 三七 黄连 当归 龙胆 黄芪 甘草 山药 天麻 党参 柴胡 白芷 乌头 大黄 地黄 丹参 川芎 贝母 延胡索 太子参

  花类药材:西红花 红花 菊花 金银花

  果实种子类药材:薏苡仁 罗汉果 砂仁 枸杞 山茱萸

  皮类药材:杜仲 肉桂

  全草类药材:细辛 薄荷 鱼腥草

针灸

针灸

  针灸

经络和人体穴位

  经络穴位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详细参看上文

  穴位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也是针灸、推拿等疗法主要的施术部位。穴位分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耳穴特定穴等不同类型。详细请参看穴位条目。

中医书籍

中医大全

中医偏方

中医名词

人体穴位

中药图片

古代名医

现代名医

疾病查询

症状查询

检查项目

中医名词大全

相关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