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菀

紫菀

(《本经》中品)

【释名】青菀(《别录》)、紫茜

时珍曰︰其根色紫而柔宛,故名许慎《说文》作茈菀。《斗门方》谓之返魂草。

【集解】《别录》曰︰紫菀生汉中、房陵山谷及真定、邯郸。二月、三月采根,阴干。

弘景曰︰近道处处有之。其生布地,花紫色,本有白毛,根甚柔细。有白者名白菀,不复用。

大明曰︰形似重台,根作节,紫色润软者佳。

颂曰︰今耀、成、泗、寿、台、孟诸州、兴国军皆有之。三月内布地生苗,其叶二、四相连。五月、六月内开黄

恭曰︰白菀,即女菀也。疗体与紫菀相同,无紫菀时亦用之。

颖曰︰紫菀连根叶采之,醋浸,入少盐收藏,作菜辛香,号名仙菜。盐不宜多,多则腐也。

时珍曰︰按陈自明云︰紫菀以牢山所出根如北细辛者为良,沂兖以东皆有之。今人多车前、旋复根赤土染过伪之。紫菀肺病要药,肺本自亡津液,又服走津液药,为害滋甚,可不慎。

【修治】曰︰凡使,先去须。有白如练色者,号曰羊须草,自然不同。去头及土,用东流水洗净,以蜜浸一宿,至明于火上焙干用。一两用蜜二分。

【气味】苦,温,无毒。《别录》曰︰辛。权曰︰苦,平。

之才曰︰款冬为之使。恶天雄、瞿麦、本、雷丸、远志,畏茵陈。

【主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去蛊毒痿蹶,安五脏(《本经》)。

喘悸,五劳体虚,补不足小儿惊痫(《别录》)。治尸疰,补虚下气,劳气虚热,百邪鬼魅(甄权)。调中消痰止渴,润肌肤,添骨髓(大明)。益肺气,生息贲(好古)。

【附方】旧三,新四。

肺伤咳嗽︰紫菀五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日三次。(《卫生易简方》)

久嗽不瘥︰紫菀、款冬花各一两,百部半两,捣罗为末。每服三钱,姜三片,乌梅一个,煎汤调下,日二,甚佳。(《图经本草》)

小儿咳嗽,声不出者︰紫菀末、杏仁等分,入蜜同研,丸芡子大。每服一丸,五味子汤化下。(《全幼心鉴》)

吐血咳嗽,血后咳者︰紫菀、五味(炒)为末,蜜丸芡子大,每含化一丸。(《指南方》)

产后下血︰紫菀末,水服五撮。(《圣惠方》)

喉风痹,不通欲死者︰用返魂草根一茎,洗净纳入喉中,待取恶涎出即瘥,神效。更以马牙硝津咽之,即绝根本。一名紫菀,南人呼为夜牵牛。(《斗门方》)

妇人小便,卒不得出者︰紫菀为末,井华水服三撮,即通。小便血者,服五撮立止。(《

草部相关女菀 牛膝 生地黄 地黄 灯心草 龙常草 石龙刍 木贼 麻黄 

紫菀

《本草纲目》草部

本草相关医书

    【中医宝典】网站地图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