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概述】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二类,以前者多见。临床上早期无症状,至症状期才有多食、多饮、多尿、烦渴、善饥、消瘦、疲乏等症状群。久病者,常伴发心血管、肾、眼及神经等病变。其中原发性糖尿病,又分胰岛素依赖型(患者多为幼年或幼年起病,症情较重)和非胰岛素依赖型(多为成年人或成年起病,病情较轻)。针灸主要治疗后者。继发性糖尿病则与内分泌病、胰腺切除、药物等因素有关。在治疗上,自1921年发现胰岛素以后,虽使本病治疗取得很大进步,但由于原发性糖尿病病因未明,至今仍徘徊在饮食控制、口服药物、适当运动和胰岛素治疗上,仅能通过调节代谢紊乱来控制本病发展。
现代应用针灸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报道,首见于1943年。是一位日本医师代田文志报告其师用灸法在1927年治愈1例严重糖尿病人[1]。1951年,德国H·许米特也报告用针刺治疗1例本病病人,并获成功[1]。我国最早的临床文章发表于1951年[2]。40、50年代,国内外多以个案为主,60年代,出现多病例观察,除用针灸之外,还用三棱针点刺出血。余穴用艾条作温和灸法。主穴轮流选组,隔日治疗1次,50天为一疗程。
主穴亦可用黄豆大艾炷作无疤痕着肤灸,但须注意避免烫伤造成的感染。因感染之后,重者可在以灸痕为中心直径3~5厘米处范围出现溃烂,很难治疗,应严加注意。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治疗15例,经两个疗程后,有效9例(血糖降低15毫克%以上),无效6例,有效率为60.0%。大部分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有效病例的糖耐量曲线及血浆胰岛素水平也有不同程度改善。但短期随访表明,2例病人获持久疗效,多数病例仍需药物维持。坚持针灸治疗可以减少用药量,血糖浓度也较稳定[7,8]。
耳针
(一)取穴
主穴:胰胆、内分泌。
配穴:肾、三焦、耳迷根、神门、心、肝、肺。
(二)治法
主穴每次均取,配穴选1~2穴。第一疗程可用针刺法。双侧均针,留针30~60分钟。隔日1次,治疗10次。第二疗程起,可视症情,改用王不留行籽或磁珠(380高斯强度)压丸法,每次贴敷一侧耳穴,每周2次,左右耳交替,3个月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耳针法对消除自觉症状效果较好,亦可治疗多发性毛囊炎、皮肤瘙痒等糖尿病并发症。耳针法主要用于轻症糖尿病患者,据观察,经5~10次治疗后,尿糖可逐渐减少或转为微量,但空腹血糖控制较慢。本法对重型糖尿病患者效果差[3]。共治86例,近愈35例,显效28例,有效1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3%[12]。
耳穴压丸
(一)取穴:胰腺、内分泌、交感。
(二)治法:将王不留行籽1粒,置于0.7×0.7厘米的小方胶布上。取双侧耳穴,在选定耳穴上寻得敏感点后,即贴敷其上,用食、拇指捻压至酸沉麻木或疼痛为得气。于空腹、餐后30分钟、1小时、2小时、3小时分别测血糖及血清胰岛素含量。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疗40例,均有一定疗效[13]。
耳针加耳穴压丸
(一)取穴:
主穴:分二组。1、胰胆、缘中、内分泌、肾上腺、三焦、渴点;2、胰胆、内分泌、肾、三焦、肺、脾、胃、神门。
(二)治法
二组穴位,第一组用针刺法,第二组用压丸法。针刺法,取第一组一侧穴位,行常规消毒后,用30号0.5寸毫针缓慢进针,得气后留针1小时,每10分钟捻针1次。压丸法,将对侧耳廓常规消毒,用胶布将王不留行籽贴压于第二组穴位上,并按压使之产生酸、胀、痛的感觉.嘱患者每天自行按压3次.两耳交替针刺和压籽,每周2次,1月1个疗程。
(三)疗效评价
疗效标准:近愈:空腹血糖恢复正常;显效:血糖较治疗前下降了3mmol/L以上;进步:血糖下降不足3mmol/L,自觉症状改善;无效:各项指标均无改善。
用本方法共治疗30例,经1~4个疗程的治疗,近愈5例,显效8例,进步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14]。
针灸(之一)
本法主要治疗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性膀胱病变。早期有排尿功能障碍及少量残余尿;晚期则可有大量残余尿,并继发尿路感染,甚至肾积水、尿毒症等。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气海、列缺、照海、水道;2、会阴、中膂俞、委阳。
配穴:命门、肾俞、关元。
(二)治法
主穴每次选用一组,交替运用。肾阳虚衰者可加配配穴。其中,气海穴及配穴用灸法,余穴针刺。灸法为艾条灸,每穴以雀啄法灸15分钟,以局部潮红为度。采取紧按慢提结合捻转之补法,腹背部穴要求向小腹或会阴部放射,而肢体针感,以出现感传为宜。针灸结合,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一般治疗三个疗程。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残余尿量减少到10毫升以下;有效:临床症状好转,残余尿量减少1/3以上;无效: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残余尿量减少不足1/3,或反有增加。
共观察30例,显效20例(66.7%),有效7例(23.3%),无效3例(10.0%),总有效率为90.0%[10]。
针灸(之二)
本法主要治疗糖尿病的另一并发症:糖尿病性神经病变。该病症临床表现多端,几乎遍及各系统,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可致残。周围神经病变可引起四肢麻木、疼痛、瘫痪,植物神经病变可引起心肌梗塞、神经性腹泻等。
(一)取穴
主穴:肺俞、胰俞、脾俞、肾俞、足三里、太溪。
配穴:周围神经病变加曲池、阳陵泉;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加心俞、内关;慢性腹泻加天枢、公孙。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3~5穴,据症配加配穴。其中曲池、天枢穴用灸法,余穴针刺,背俞穴针后亦可加灸。针刺法为针刺得气后,予平补平泻之法,留针15~20分钟。灸法为用艾条灸,作回旋灸15分钟,以局部潮红为度。每周3次,15次为一疗程,停针3~5天后继续下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临床症状,及空腹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量,正中、尺、腓神经功能的治疗前后对比,改善或正常者为有效,未改善或加重者为无效;心脏植物神经病变患者,凡心脏植物神经功能试验及空腹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含量改善者为有效,未改善者为无效;慢性腹泻,以治疗后大便次数连续3天减少到≤2次/天以及大便性状恢复正常为止泻指标。
共治44例,针灸期间所有患者控制血糖的药物量维持原剂量。针刺和艾灸后,按上述标准评定。周围神经病变17例,客观指标未见明显变化,但临床症状改善率为90.0%(三个疗程)。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13例,血糖及糖基化血红蛋白量未见明显变化,但心脏植物神经功能则有显著改善。而针灸止腹泻者的天数则远较药物止泻时间为短[11]。
穴位电疗
(一)取穴
主穴:中脘、足三里、涌泉。
配穴:气海、太溪。
(二)治法
主穴必取,配穴随症加用。采用CDJ-b型糖尿病治疗。治疗时,患者一手握非作用极接治疗仪阴极,另一手握治疗头接阳极。治疗头放在所选穴位上,非作用极与治疗头处于身体同侧。根据患者感觉调整频率及强度,使达到麻、胀、跳的感觉。每穴刺激4分钟,每日1次,30次为一疗程,每例均做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用本方法共治疗45例,治疗后,34例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占75.5%。其中3例糖耐量恢复正常,8例空腹血糖正常.32例高脂血症中23例恢复正常或降低,占71.8%;4例肾病患者,血BUN,2例恢复正常,1例下降;12例末梢神经炎双下肢麻痛感明显减轻;4例胃痛、腹胀、腹泻、排臭气等不适症状全部消失。治疗后空腹血糖平均下降0.71mmol/L,甘油三脂平均下降0.55mmol/L,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16]。
【主要参考文献】
[1]曹少鸣。针剌、艾灸、针加灸治疗糖尿病的比较研究。 中国针灸 1997;17(10):586。
[2]谌剑飞。国外针灸治疗糖尿病的进展。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83;(3):1。
[3]谌剑飞。国内针灸治疗糖尿病古今文献综述。江西中医药 1983;(3):45。
[4]谌剑飞。针灸治疗糖尿病的初步研究。中国针灸 1983;3(1):1。
[5]张涛清,等。针灸治疗糖尿病疗效及实验观察。中国针灸 1988;8(4):23。
[6]马兆勤,等。艾段温针隔橘皮灸治疗糖尿病200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 1989;9(5):39。
[7]蔺云桂,等。灸法治疗消渴病的初步观察。中医杂志 1985;26(9):52。
[8]代田文彦(朱兵译)。糖尿病的针灸治疗。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87;9(4):61。
[9]陈巩荪,等。耳针研究,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188。
[10]郑蕙田,等。针灸治疗糖尿病性膀胱病变的临床研究。上海针灸杂志 1983;(3):10。
[11]钱肇仁,等。针灸治疗糖尿病并发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上海针灸杂志 1984;(4):17。
[12]刘岩红,等。耳针治疗糖尿病86例。中国针灸 1993;13(1):7。
[13]程 豪,等 。王不留行贴压耳穴治疗糖尿病80例临床分析。河南中医药学刊 1994;9(5):47。
[14]赵永祥。 耳穴治疗糖尿病30例的疗效观察。云南中医杂志 1995;16(1):55。
[15]韩根言,等。温针灸治疗糖尿病对血清皮质醇影响的观察。江苏中医 1996;17(1):28。
[16]冯胜利,等。脉冲低频穴位治疗糖尿病45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 1997;17(8):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