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皮病

  【概述】

  硬皮病是皮肤表面局限性或大面积损害变硬的一种结缔组织疾病。发病率仅次于红斑狼疮,也分局限型和系统型两类。前者为斑状或点滴状皮肤损害,初起呈淡红或紫红色圆形或不规则形实质性水肿,之后转为淡黄色或象牙色硬块,最后成白色或淡褐色萎缩性疤痕。系统性硬皮病则包括皮肤、肌肉及骨骼的损害,甚可累及消化、心血管、呼吸、泌尿及神经等系统。本病病因不明,现代西医学无理想疗法。

  关于应用针灸治疗硬皮病的现代文献,始见于1959年,用毫针刺激印堂、水沟、承浆、足三里等穴,治疗小儿硬皮病1例[1]。但之后20余年,再未见有关报道。自80年代初起,才又有文章陆续见诸于中医刊物,且以不同穴位刺激方法进行观察。包括应用艾灸(隔药饼灸)[2]、穴位注射[3]、毫针刺[4]和皮内针[5]等,亦有主张用耳针治疗的。尽管到目前为止,针灸在这方面的实践还不多,报道例数尚少。但从已有资料看,针灸对本病,不论是局限性还是系统型,都有效果。有些针灸工作者,通过临床还体会到硬皮病人多属阳虚,故艾灸多有效[2]。

  针灸治疗硬皮病的机理,从甲皱微循环的变化观察到,约有36.9%的管袢顶有瘀血,通过灸治减少至21.78%,前后对比,差异显著。同时,还使原低于正常值的淋巴细胞转化率明显提高[2]。表明针灸是通过活血化瘀和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来起到治疗作用的。

  【治疗】

  药饼灸

  (一)取穴

  主穴:分4组。1、大椎、肾俞;2、命门、脾俞;3、气海、血海;4、膈俞、肺俞。

  (二)治法:

  药饼制备:白附子、乳香、没药、梅花针重度叩刺,加拔火罐;用艾条作雀啄术薰灸,每次灸15~20分钟;在皮损两侧纵向埋入长4厘米的皮内针各1支,皮损两侧横向埋入1.5厘米皮内针各1支,针尖方向均呈向心形,外周用胶布固定。上法中,刺络拔罐为隔日1次,艾条灸可日行1~2次,皮内针每周2次。

  肺俞、肾俞,穴位注射。将热藏胎盘组织液10毫升,用7号针头,分注于上穴,每穴2.5毫升。每日1次,余穴以毫针刺,进针得气后,施以紧按慢提之补法约1分钟,留针20分钟,留针期间,间歇运针,刺激强度宜中等。每日1次。

  上述方法宜综合运用,1月为一疗程,停针3~5日继续下一疗程。第二疗程起,可根据症情,适当延长刺灸间隔时间。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15例(均为个案),全部取得效果[3~5]。

  【主要参考文献】

  [1]简国雄。针灸治愈小儿硬皮症一例。广东中医 1959;(9):376。

  [2]桂金水。以艾灸为主治疗硬皮病的探索。上海针灸杂志 1982;(1):39。

  [3]徐惠德。针灸治疗硬皮病。江西中医药 1983;(1):46。

  [4]吴家庆。针灸治疗硬皮症一例。福建中医药 1984;15(2):25。

  [5]仲跻尚。皮内针治疗局限性硬皮病。浙江中医杂志 1986;21(2):66。

  [6]张永生,等。针刺治疗硬皮病3例疗效观察。中国针灸 1992;12(2):44。

  [7]张永生,等。针刺治疗局限性硬皮病30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 1995;1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