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之争与中国文化

  近些年来,医学界中西医之争日趋激烈,在这场争论中产生了许多派别,诸如重构派、改造派、中西医结合派、现代化派、补天派等等。不管有多少派别,基本上是两派:西化派和中医派。

  中西医之争不是孤立的医学之争,而是中西文化一百多年来争论的一部分。1840年开始,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文化逐步进入中国,中西文化的碰撞在所难免。20世纪,中西文化曾进行过激烈交锋,西方文化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优势,占据着主导地位。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基本上就是照搬或参照西方的,如专业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方式等,直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对我国的经济、文化已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至于中国各部门的管理,包括医药卫生管理,基本上是搬用西方的方式。因此,中华民族的文化有些就被淹没、埋藏,而有的文化却顶住了西方文化的冲击,没有被淹没,仍然屹立东方,例如,中医、太极拳、京剧、书法等等。

  如何看待中华民族文化,在这场争论中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中国文化古、深、精、高。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思想活跃,百家争鸣,诸子立说,许多经典均出自这一时期,例如《易经》、《黄帝内经》、《孙子兵法》等等。这些经典著述问世已达二千多年,道理深奥(许多当代人还不能完全读懂),论述精辟(《老子》不过五六千字,《易经》也不超过万字),其中《易经》立论之高,目前还不知道何人能超过,《黄帝内经》仍是中医的最高经典,离开它就谈不上中医。中国文化实用。计算机的二进制就是受《易经》阴阳学说的启发,美国人在战场上怀揣《孙子兵法》打仗,日本人经商除《孙子兵法》外还读《论语》,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女尸,两千多年了,肌肉还有弹性,是依据什么理论?靠什么技术?决不是现代的理论技术。古代没有经纬仪、没有罗盘仪,其军用地图是如何绘制的?张松的入川地图无论如何粗略,刘备毕竟还是用它入川做了蜀王。如果说诸葛亮的木牛流马是传说,那么张衡的地动仪是实实在在的,他是根据什么原理、理论、工艺制造出来的?无梁殿、悬空棺都是中国人的独创,都江堰的设计也决非不是依据中国人的理论。中药上千种,常用的有数百种,其四气升降及归经配伍是如何确定的?西医理论是解释不了的,有人说是尝出来、试出来的,尝、试是可能的,单凭尝、试是不可能的,果真如此,不知道要死几次、死多少人,例如治疗寒性痰喘的砒霜,尝一次就可能命归西天,而且,单是数百种中药的归经、配伍和用量,就是用现代正交设计方法,恐怕几辈子也做不完。同样,张仲景《伤寒论》中的千古经方是根据中医的理论和方法化裁而来,而决不是西方的理论和方法。从上述可知,中国自有自己的文化理论体系,而且实用,中医是其中之一。

  周秦时期就已经确立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此后数千年,进展缓慢,对这一时期的经典,注释的多,超越和创新的微乎其微。近代,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文化的应用在急剧衰退,似乎已基本放弃或正在放弃,在当代的中国,有多少人能读懂《易经》,医界有多少人能透彻地领会《黄帝内经》的要领,有多少人能认全经典古籍的文字,恐怕不多。字都认不全,谈何应用,谈何发展?而现实当中,外语是知识界的必修课,在西方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形势下,在西方文化的氛围内进行中西医争论,西医自然占据有利地位。西化派自认为的有力武器是:西医科学,中医不科学。最大的误区是:用西方的标准来衡量中医,评判是非。

  中国古代称之为“格致”的,相当于近代的“科学”称谓。“科学”一词是19世纪末进入中国的,梁启超在“变法通仪”一文里首次借用。什么是科学?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现代汉语辞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适应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辞海》1989年版);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人类社会实践的结晶,并在社会实践中受到检验”(《实用科学名词术语词典》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不同的辞典对科学的定义基本上是一致的: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中医有中医的知识体系,西医有西医的知识体系,体系不同,衡量标准也不同。植物学和化学哪一个更科学?手套和袜子哪个更有用?提出这个问题的本身就是不科学的。用米尺量体重,本身就是荒谬的。所以,说中医不科学,或者说西医比中医更科学本身就是不科学、荒谬的。中医、西医的目标应该很明确:治病救人。能治病、治好病、少花费就是科学、就是真理。

  在现今中西医争论中,中西医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西医占据管理体制的优势,例如,请病假、诉讼等均以西医的诊断、治疗为依据、为标准;中小学的生理卫生课只讲西学不讲中医;中医人才的培养、选拔也套用西医的路数。这样很难培养出真正的中医人才,而多是挂着中医招牌为西化中医、消灭中医而摇旗呐喊的人。在现今中西医争论中,中医的惟一优势就是能实实在在为人治病,花费少。

  人类对事物的认识,大的框架还是能辨别清楚的,但清晰是相对的、暂时的,框架内多是模糊混沌的。中国文化在世界上曾经处于领先地位,大框清晰,框内模糊。后来西方文化迅速发展,逐步清晰,越来越细,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膜和细胞质有明显界线,染色体内有遗传物质。生物学研究已经达到分子水平,水平越来越高,似乎越来越清晰了,其实不然,因为还可以往细里分,越细越模糊。其实不少西方近几百年间产生的经典理论已经被人提出疑问,这是由清晰走向模糊的开始。就西医而论,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但是,仍然感觉到:需要更深更细的研究还很多。如此下去,西医将步入真正模糊阶段,滥用抗生素就是例证。真正的中医治病,有严格的规矩,八纲清晰,不能模糊。麻黄,发汗、平喘、利尿,用于风寒感冒、咳喘有效,且多用于复方,麻黄根止汗,不可混用,大框清晰。而对于西医来说,可能认为这个麻黄用得模糊,因为麻黄中有麻黄碱、假麻黄碱、麻黄油等等,不知哪个更有效或无效,用于复方就更模糊。中医断病似模糊,用药似模糊,模糊对模糊,疗效却不含糊。

  西化中医、消灭中医是行不通的。中西医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各自充实提高。西医应该专心致志地研究西医,根据中医的疗效,从中药中提取西药也可以,不要遇到难题就想从中医那里找到点什么,把中医西化帮不了西医的忙。中医应该专心致志地研究中医,首先吃透中医经典著作的精神,学习中医名著,用中医理论指导医疗实践,不要被西化中医的潮流所冲垮,不要盲目追求让中医走向世界,而是让世界的患者走向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