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烟的故事
鼻烟始自明末,兴于清代。开始为达官贵人们权力的象征,后来遍及百姓,主要用于避瘟。鼻烟用具中,又以鼻烟壶最为讲究,而鼻烟壶中所盛装的鼻烟则依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民间能够佩带者,多以预防瘟疫的避瘟散装之,高官贵人则以能用从外国进口的鼻烟为荣,也有人以此促进觉醒。后因战乱从国外进口的鼻烟日见减少,直至逐渐消亡,而鼻烟壶作为一种工艺品流传至今。
说到鼻烟,常会使人想到鸦片,其实错矣。鼻烟与鸦片不同,但与烟草有关。真正的鼻烟多是来自欧洲各国,最初称为“布路辉卢”、“大子孤”等,《澳门纪略》载:“又有鼻烟,制烟为末,研极细,色红,入鼻孔中,气倍辛辣,来自西城市舶,今粤中亦造之。本名洋烟,出大西洋,以烟杂香物花露碾细末,嗅之入鼻中。”
根据文献记载,鼻烟主要产自意大利,于明万历年间,由利窦玛泛海入广东,后又辗转进贡北京的皇帝。后来,康熙微服私访时,由汪儒望将此物进献给康熙,康熙用之感觉甚好,此后逐渐流传开来。到了壅正三年,意大利人来华进献的贡品,多为鼻烟,甚得皇帝的奖赏。《雄黄酒涂洒在人身易暴露的地方如耳、鼻、手等处,可以避虫咬。艾的茎叶中含有芳香油,对各种细菌有杀灭和抑制作用。
艾作为中药在我国的使用历史非常悠久,有两三千年了。中医学认为:艾叶味苦辛,性温。有温通经脉和止血止痛安胎的作用。可用于孕妇的子宫出血和胎动不安,虚寒性的月经不调,腹痛等。故孟子云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