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姜

干姜

(《本经》中品)

【校正】自草部移附此。

【释名】白姜(见下)。

【集解】弘景曰︰干姜今惟出临海、章安,数村解作之。蜀汉姜旧美,荆州有好姜,而并不能作干者。凡作干姜法︰水淹三日,去皮置流水中六日,更刮去皮,然后晒干,置瓷缸中酿三日,乃成。

颂曰︰造法︰采根于长流水洗过,日晒为干姜。以汉、温、池州者为良。陶说乃汉州干姜法也。

时珍曰︰干姜,以母姜造之。今江西、襄、均皆造,以白净结实者为良,故人呼为白姜,又曰均姜。凡入药并宜炮用。

【气味】辛,温,无毒。褚曰︰苦、辛。好古曰︰大热。

恭曰︰久服令人目暗。余同生姜。

时珍曰︰《太清外术》言︰孕妇不可食干姜,令胎内消。盖其性热而辛散故也。

【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湿痹,肠下痢。生者尤良(《本经》)。

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别录》)。治腰肾中疼冷、冷气,破血去风,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宣诸络脉,去风毒冷痹,夜多小便(甄权)。

消痰下气,治转筋吐泻,腹脏冷,反胃干呕,瘀血扑损,止鼻洪,解冷热毒开胃消宿食(大明)。主心下寒痞,目睛久赤(好古)。

【发明】元素曰︰干姜气薄味浓,半沉半浮,可升可降,阳中之阴也。

又曰︰大辛大热,阳中之阳。其用有四︰通心助阳,一也;去脏腑沉寒痼冷,二也;发诸经之寒气,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肾中无阳,脉气欲绝,黑附子为引,水煎服之,名姜附汤。亦治中焦寒邪,寒淫所胜,以辛散之也。又能补下焦,故四逆汤用之。干姜本辛,炮之稍苦,故止而不移,所以能治里寒,非若附子行而不止也。理中汤用之者,以其回阳也。

李杲曰︰干姜生辛炮苦,阳也。生则逐寒邪而发表,炮则除冷而守中。多用则耗散元气,辛以散之,是壮火食气故也,须以生甘草缓之。辛热以散里寒,同五味子用以温肺,同入参用以温胃也。

好古曰︰干姜,心、脾二经气分药也,故补心气不足。或言︰干姜辛热而言补脾。今理中汤用之,言泄不言补,何也?盖辛热燥湿,泄脾中寒湿邪气,非泄正气也。又云︰服干姜以治中者,必僭上,不可不知。

震亨曰︰干姜入肺中利肺气,入肾中燥下湿,入肝经引血药生血,同补阴药亦能引血药入气分生血,故血虚发热、产后大热者用之。止唾血、血,须炒黑用之。有血脱色白而夭不泽脉濡者,此大寒也。宜干姜之辛温以益血,大热以温经。

时珍曰︰干姜,能引血药入血分,气药入气分,又能去恶养新,有阳生阴长之意,故血虚者用之;而人吐血衄血下血,有阴无阳者,亦宜用之。乃热因热用,从治之法也。

【附方】旧十三,新十五。

脾胃虚冷,不下食,积久羸弱成瘵者︰用温州白干姜,浆水煮透,取出焙干捣末,陈廪米煮粥饮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汤下。其效如神。(苏颂《图经》)。

脾胃虚弱,饮食减少,易伤难化,无力肌瘦︰用干姜频研四两,以白饧切块,水浴过,入铁铫溶化,和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饮下三十丸。(《十便方》)。

头晕吐逆,胃冷生痰也︰用川干姜(炮)二钱半,甘草(炒)一钱二分。水一钟半,煎减半服。累用有效。(《传信适用方》)。

心脾冷痛,暖胃消痰︰二姜丸︰用干姜、高良姜等分。炮研末,糊丸梧子大。每食后,猪皮汤下三十丸。(《和剂局方》)。

心气卒痛︰干姜末,米饮服一钱。(《外台秘要》)。

阴阳易病伤寒后,妇人得病虽瘥,未满百日,不可与男合。为病拘急,手足拳,腹痛欲死,丈夫名阴易,妇人名阳易,速宜汗之即愈。满四日,不可治也︰用干姜四两,为末。每用半两,白汤调服。覆衣被出汗后,手足伸即愈。(《伤寒类要》方)。

中寒水泻︰干姜炮研末,粥饮服二钱,即效。(《千金方》)。

寒痢青色︰干姜切大豆大。每米饮服六、七枚,日三夜一。累用得效。(《肘后方》)。

血痢不止︰干姜烧黑存性,放冷为末。每服一钱,米饮下,神妙。(姚氏《集验》)。

脾寒疟疾《外台》︰用干姜、高良姜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至七分服。

又︰干姜炒黑为末,临发时以温酒服三钱匕。(王氏《博济方》)。

冷气咳嗽结胀者︰干姜末,热酒调服半钱。或饧糖丸噙。(姚僧坦方)。

咳嗽上气︰用合州干姜(炮)、皂荚(炮,去皮、子及蛀者)、桂心(紫色者,去皮,并捣筛)等分。炼白蜜和捣一二千杵,丸梧子大。每饮服三丸,嗽发即服,日三、五服。禁食葱、面、油腻。其效如神。禹锡在淮南与李亚同幕府,李每治人而不出方,或诮其吝。

李曰︰凡人患嗽,多进冷药。若见此方用药热燥,必不肯服,故但出药即多效也。试之信然。(刘禹锡《传信方》)。

虚劳不眠︰干姜为末,汤服三钱,取微汗出。(《千金方》)。

血不止︰干姜为末,童子小便调服一钱,良。

鼻衄不止︰干姜削尖,煨,塞鼻中即止。(《广利方》)。

鼻不通︰干姜末,蜜调塞鼻中。(《千金方》)。

冷泪目昏︰干姜粉一字(炮),汤点洗之。(《圣济录》)。

赤眼涩痛︰白姜末,水调贴足心,甚妙。(《普济方》)。

目忽不见︰令人嚼母姜,以舌日舐六、七次,以明为度。(《圣济方》)。

目中卒痛︰干姜削圆滑,内中,有汁出拭之。味尽更易。(《千金》)。

牙痛不止︰川姜(炮)、川椒等分为末。掺之。(《御药院方》)。

斑豆厥逆,斑豆服凉药多,手足厥冷,脉微。用干姜(炮)二钱半,粉甘草(炙)一钱半。水二钟,煎一钟服。(庞安常《伤寒论》)。

痈疽初起︰干姜一两,炒紫研末,醋调敷四围,留头,自愈。此乃东昌申一斋奇方也。(《诸症辨疑》)。

瘰癧不敛︰干姜为末,姜汁打糊和作剂,以黄丹为衣。每日随大小,入药在内,追脓尽,生肉口合为度。如不合,以葱白汁调大黄末擦之,即愈。(《救急方》)。

虎野狼伤人︰干姜末敷之。(《肘后》)

犬伤人︰干姜末,水服二匕(生姜汁服亦良),并以姜炙热熨之。

蛇蝎螫人︰干姜、雄黄等分为末,袋盛佩之,蛇闻药气逆避人遇螫即以敷之,便定。(《广利方》)

【附录】天竺干姜(《拾遗》)

藏器曰︰味辛,温,无毒。主冷气寒中,宿食不消腹胀下痢,腰背痛,癖气块,恶血积聚。生婆罗门国,一名胡干姜,状似姜,小黄色也。

菜部相关茼蒿 生姜 莱菔 芜菁 白芥   芸苔 五辛菜 

干姜

《本草纲目》菜部

本草相关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