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血液病的治法

血证,按传统概念系指血不循常道,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二阴,或渗于肌肤之疾患而言。本人认为,失血固属血证,若脾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血液生成减少;肾虚精髓不足,血液化源匮乏所致贫血失血,亦可称血证。临床常见之血液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白血病,其发病过程中所出现的贫血或出血征象,均可归属血证范畴。本人自1956年起开展中医辨治血液病的探讨,迄今已四十余年,有一定收获和体会。

血液病病机特点

祖国医学认为,脾胃为生化之源,血液滋生于脾,而肾主骨生髓,精髓可化血,故其根在肾。另外,心主血,肝藏血,从而构成了较为完整的造血系统。其中脾肾最为重要,脾虚难以运化水谷,导致血液生成不足,肾虚精髓空虚,造成血液化源匮乏,都可引起血液病。如果肾阳不振,脾失温养,火不生土,以慢性贫血多见;肾阴虚衰、阴虚火旺,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常有出血见症。重者,阴虚及阳,阳虚及阴而致阴阳两虚。另外,心肝脾三脏关系密切,气与血互相依存。心血不足,出现贫血;脾气虚耗,难以统血,而且出血;肝失疏泄,往往引起气滞血瘀。临床上所见的血液病,也以心脾两虚,肝脾不调为常见。故贫血、出血、血瘀往往同时呈现。又由于血液病变使正气虚弱易感外邪,所以常并发感染。

血液病死亡多在营分和血分,直接招致死亡的原因有二。一为外感邪毒,毒盛化火,灼伤血络,迫血妄行;一为阴虚后期,内热血燥,血海不宁,里外交侵,气血两燔致阴阳双竭。

血液病治疗方法

血液病涉及心肝脾肾,错综夹杂,虚实互见,与气血障碍最为密切,故血液病的治疗最重通气活血,如王清任所云:“气通血活,何患不除”。《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应是治疗本病的纲领。但在具体辨治过程中,须视不同阶段则异。

急性期药不厌凉,凉不厌早 血液病急性发作,主证为高热和出血,高热出血可导致疾病恶化,甚至死亡。因此,能否及早有效地控制高热、制止出血,是治疗血液病成败的关键。何谓早?本人从临床中观察到,凡病人脉象从细缓转为洪数、弦滑,并见烦躁、失眠、遗精等症,往往是急性发作的先兆。其中,脉象洪数最重要。此时,即使未见高热,血象尚未变化,亦应及早投以甘寒重剂,扑减高热于无形之中,控制出血,以免病势蔓延。一旦热症、炎症并露,血象明显变化,舌质红绛之时方进凉药,恐已鞭长莫及。何谓凉?因血液病之高热及出血非同一般,非药性凉、剂量大不能控制。本人曾治一例再生障碍性贫血高热,石膏用至三斤,高热始撤。本人习以大剂清热解毒之品如犀角、羚羊角、石膏同进,紫雪丹同用,每每可使热撤血止,病情趋于稳定。

缓解期脾肾双调,重在治脾 血液病出血控制之后,病情缓解,治疗应着重脾肾双调,只有脾肾旺盛,气血充足,方为血液病治本之道。而在脾肾之中,又须紧紧抓住治脾为首务,因血液的生成原根于肾,但资生在脾,饮食必赖脾胃运输转化为精微,而后化生血液。清·沈金鳌云:“脾统四脏,脾有病必波及四脏,四脏有病,亦必将养于脾。”说明脾胃之重要。而在脾胃治疗中,善用升麻苍术白术升麻几乎每方必用,在补脾胃之气时炙用,出血则取其生用。其次,在治疗过程,如见肾阴虚转化为脾肾二虚,又转化为肾阳虚,其预后为顺为轻;若脾虚转化为脾肾两虚,又转化为肾阴虚,其预后为逆为重而多变。临床上,阴虚尤难调治,如能使阴虚转为阳虚,再用温补脾肾之药调治,每多获效,血象常持续上升。但亦非一味温补,恐温补化燥而反劫阴津,故宜于温补之中兼顾其阴。

另外,在血液病治疗中,活血化瘀法亦有重要意义,活血化瘀对瘀血引起之出血有促进止血功用,如缪仲淳所说:“宜行血不宜止血”。又鉴于血液病多为虚实互见,错综夹杂,因证施用,常用治则包括益气化瘀、降气化瘀、清热化瘀三种。

最后值得指出得是,血液病根深蒂固,立法务求其本,一方既定,则需持续服用,方可取效。晨一成不变,在审定一方之后应据证候特点、证情变化而加减。

下面分述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以及粒细胞减少症的辨治体会。

一、再生障碍性贫血辨治

再生障碍性贫血,现代医学认为主要是由于骨髓的造血机能全部或局部发生障碍,造血组织容量减少所致。病因尚不明,可能与物理、化学、病理等各种因素有关。其发病机理,目前比较流行的有三个学说,即所谓种子说(与多能干细胞受损有关);土壤说(骨髓微循环缺陷);害虫变(与免疫因素有关)。本病在现代医学中尚属难治之列,新的疗法刚刚试用。我国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就各种统计资料而言,已取得了较单用西医一法更为满意的疗效。本人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近百例,以中医中药为主,效果较好。

祖国医学的认识

再生障碍性贫血,其急性类似祖国医学中的“亡血”、“血证”,慢性者则相当于“虚劳”、 “虚损”,属内伤虚损性疾病。

辨证体会

根据近年来各地经验,比较一致的认识是:温补肾阳,健运脾土。作者体会,治脾对本病治疗具有决定作用,不仅在于脾脏具有统全身血液和化生气血之功能,还在于补肾亦往往有赖于脾脏健运才能生效。作者曾治一例王姓小孩,已患再生障碍性贫血数年,曾服人参、胎盘等多种补益药物及输血治疗等,疗效不显,血象不升,后在处方中加苍术白术以促脾胃健运,果获良效。当然,补肾亦甚必要,肾主骨生髓,可改善骨髓之造血功能。况且,脾肾关系辨证统一,肾为水火之脏,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亦可致脾失健运,补脾益肾而能相得益彰。

详辨脉舌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人,其脉象和舌象对判断预后,了解病势进退有较大的意义。作者通过长期临床摸索,观察到:病情缓解时,以芤脉最为常见,表明血虚气少,不能充盈血脉。但当病情恶化,症状严重时,则可转呈为洪脉、滑脉、或按之硬如弓弦。一般而言,病情变化,往往先现于脉,且似有一定规律性,虚脉演变为实症之脉,多示预后不佳,一旦症情缓解,脉象即呈沉、细或涩。血液病危急脉候,以牢脉、躁动脉多见。

舌象:舌质由淡转红,表明病势好转,红细胞计数上升,舌质紫,多示出血。舌质红绛无苔,预后较差,舌胖淡边有齿痕,治疗易于见效。应注意的是,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人刚伸舌时,舌质色泽常为红色,时间一长,则渐变白色,故诊察时,须令其伸舌在外,稍作停留以免误断。另外,当厚腻苔出现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或其他血液病病人时,单用六曲、谷芽、藿香之类导滞燥湿药不易奏效,应加配苍术与四君子汤等健脾运胃之药。

施治疗法

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主要采用补血、退热、止血三法,本病以贫血为本,感染出血为标,而临床治疗中,后者常可成为主要矛盾。一般说,治疗须分清主次标本缓解,稳定期以治本(贫血)为主,活动期以治标(感染、出血)为主。

补血法 系治本之法,乃治疗本病之关键。从阴虚,阳虚和阴阳两虚三型论治。

阴虚型:患者既有头昏眼花、精神萎靡、面色不华、筋惕肉shun、爪甲不荣等血亏之症,亦有耳鸣潮热、盗汗烦躁等阴虚之象,脉稍数。经验证明,下列药物配伍多能获效:当归身、白术、阿胶、首乌、龟版、女贞子、黄精、枸杞子、山药、生地熟地等。

阳虚型:症见面色萎黄、四肢不温、心悸气短、小便清长、舌淡、胖嫩,脉微细或芤。宜选:补骨脂、菟丝子、仙茅、仙灵脾、巴戟天、紫河车、附子、肉桂等。其中补骨脂须用至30g以上方可获效。

阴阳两虚型:兼阴虚和阳虚之症。可用:黄芪党参白术当归、阿胶、龟鹿二仙胶、砂仁拌熟地、炙甘草陈皮等,酌加黄精白芍

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中,阳虚易治,阴虚难疗,临床上也观察到壮阳药较之滋阴药刺激骨髓效果明显,如用新鲜胎盘加红枣蒸服,或于复方中加肉桂粉(每次用0.3~1.5g),能促使血红蛋白上升,前则单纯服用滋阴药物,有时反可使血象下降。鉴于此,在临床治疗中常采取将阴虚先造成阳虚,再予温补之剂。具体措施是:先让阴虚患者早服大剂寒凉之品,矣其阳虚证候出现后,再投以紫河车、虎骨粉、肉桂粉、牛骨髓粉等大队热药,常可获效,对热象明显者更宜如此。

其次再生障碍性贫血病情复杂,病程较长,尤其贫血症状,更是贯串始终,故处方用药切忌随便改动,一旦症状缓解,应改丸药长期服用,不可骤然停服,以防复发。

另外,贫血一症虽属血虚,亦宜参合活血化瘀之品,因“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活血通瘀,以促新血滋生。临床上,一般可在上药中酌加活血化瘀药物,或以上法治之罔效时改用活血化瘀法,常能收到奇功。如用桃红四物汤加丹参、虎杖、升麻等治疗多例再生障碍性贫血,均以得满意疗效。

止血法 出血是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期的主要症状。常见有齿衄、鼻衄、皮下出血、眼底出血、颅脑出血等。不少患者都死于颅脑出血,所以止血也是重要环节。据病机,出血可分下列二型:

(1)血热妄行:系邪热入营,迫血妄行,往往发热出血并现者,较为多见,治以清热养阴止血。药用:鲜生地、广犀角、景天三七、竹节三七、苎麻根、生蒲黄、生槐米、连翘心、生地榆、侧柏叶等。亦可采取外敷法:上方以生大黄调鸡子清敷太阳穴(双侧),下用附子片、生姜捣烂敷涌泉穴,上降下行,清热止血。马勃粉、羊蹄根外用止血亦佳,广泛应用于皮肤、牙齿及鼻腔出血。

(2)气不摄血:乃脾气耗竭,不能统血所致,常见于消化道、子宫等处出血。另有脾气虚之见症。方宜黄土汤加减,酌加龙骨牡蛎等品。

关于出血,祖国医学有“血无止法”一说。意为应溯源求本,消降出血之因。如“气有余便是火”,气郁化火者,往往出血而心中懊恼烦躁,多用降香,理气降火,效果颇好,亦是治本止血一法。血热搏结者,可因血瘀化热、热伤血络而出血,治需活血清热,凉血散血,宜用紫草、丹皮、赤芍等,但不可配入丹参,川芎之类。因为这毕竟是出血之候。凡此都可用大黄釜底抽薪。女性患者月经量多,可重用女贞子预防,亦可服云南白药,但量宜少,每次0.5g左右。眼底出血者,应警惕颅脑出血,用羚羊角粉3分加紫雪丹3分,平肝熄风清热止血颇佳。血小板减少者,以鳖甲胶、龟版胶、驴皮胶三胶合用,有一定效果。临床上习用成方有:a.连翘30g 红枣10枚;b.升麻4.5g 驴皮胶9g 生槐米15g 黄芪15g 当归15g 熟地30g 对提高血小板有近期疗效。

退烧法 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烧多因感染,退烧亦属关键措施之一,可分三型辨治。

(1)劳热型:为阴虚发热,热度波动不大,一般不超过38℃,病人可无主观感觉。治须滋阴退热,药用:生地、石斛、鳖甲知母、地骨皮、黄柏、西洋参、天冬麦冬、沙参及青蒿

(2)外感发热型;多合并感染,热度高而波动大,病急势猛,伴头痛鼻塞、咽痛寒战等症。此症治疗,切忌按常规处理,强调要及早大胆用重剂,方能截断病势,阻其逆转。药物如鸭跖草、黄芩、山栀、鱼腥草、大青叶、野荞麦根、金银花、野菊花、石膏、蒲公英等。于临证时,尚需细析症候,投药须因部位而异;肺部感染,用鱼腥草、野荞麦根(开金锁)等;咽部感染,用大青叶、板蓝根等;热郁肠腑,重投黄连黄芩;高热不退,更可用紫雪丹,日用2~3次。清热药中加用活血之品,常能相得益彰,促进炎症吸收,有利病势好转。

(3)气虚发热型:此型较为少见。治当甘温除热,方用当归补血汤、补中益气汤等。

[病例]范×,女,9岁。发热呕吐入院。入院时,白血球6500/立方毫米、红血球170万/立方毫米,血色素5g%。经用丙睾、叶酸、铁剂及输血,病情反转剧,血色素3g%,红血球110万/立方毫米,血小板15万/立方毫米,网织细胞0.1%。骨髓片示骨髓受损,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遂请中医会诊。初诊时面色萎黄,眼睑浮肿,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脉芤,舌淡胖,苔薄。肾虚骨髓不充,脾虚生化无权,以致精血不能复生,拟健脾补肾法。方用黄芪30g 党参12g 苍术9g 白术9g 山药15g 当归9g 熟地12g 炙升麻45g 菟丝子12g 鹿角胶(烊化分冲)6g 补骨脂30g 炙甘草24g。共服14贴。

二诊:面色转华,精神亦振,胃纳见佳,西药逐步停用,实验室检查:红血球372.5万/立方毫米,血色素10.5g%,血小板13.8万/立方毫米,网织细胞3.5%,药已奏效,续服上方二月余,病情稳定。10个月后随访,复查血象同前。患儿已入学读书,并能参加学校各项活动。

二、白血病辨治

白血病是白细胞及幼稚白细胞在造血组织中异常增生的恶性疾病。病因不明,目前倾向于两种学说,一为肿瘤说,一为病毒说,本病现代医学无特效疗法。近年来,运用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已显露出可喜的苗头。不少资料表明,中医治疗白血病,具有抗贫血、抗感染,延长缓解期的作用。本人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迄今已治疗急慢性白血病两百余例。兹将体会,列述如次。

祖国医学的认识

急性白血病,发病急,进展快,具高热、出血之特征,相当于温病的营血分证。而与《普济方》所称之“急劳”,《慎柔五书》之“热劳”最为类似。其病因病机,《普济方》在论述“急劳”时,曾作概括:“盖血气俱盛,积热内干心肺,脏腑壅滞,毒热不余而致之,缘禀受不足,忧思气细,荣卫俱虚,心肺壅热,金火相刑,脏气传克,或应外邪,故烦躁体热,颊赤心松,头痛盗汗,咳嗽咽干,骨节酸痛,萎黄羸瘦,久则肌肤消烁,咯涎唾血者,此皆其候也。”证多近似。

慢性白血病,则可归属于症瘕、积聚、虚损等证的范畴。其病因病机,唐容川云:“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被气火煎熬,则为干血,……其证必见骨蒸痨热,肌肤甲错”,而致“瘀血不去,新血且无生机”。《血证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则相当于“痰核”、“痰火”、“马刀侠瘿”之类。

分型治疗

早在六十年代,作者采用分型治疗的方法,依据所观察的57例病人分成六型,此分型法得到国内有关单位的认可。

阴虚型 本型约占总数的24%。症见:持久低热,盗汗口干,头痛耳鸣,紫癜出血(口腔、齿龈、鼻等),咽喉、口腔、齿龈及四肢关节发炎,以咽喉感染较显,淋巴结及肝脾轻度肿大,舌质红绛可有剥苔,脉大重按无力。此为骨髓受损,内热伤阴,热灼血络,迫血妄行。

辨证为正虚邪实,伤及营分。治则以养阴清热。急性者治疗宜速投犀角地黄汤;慢性者重在养阴、扶正达邪。其中血象白细胞偏高者,可用鳖甲饮(生鳖甲黄芪、龟版、当归、太子参、丹参、生牡蛎、银柴胡、栀子、赤芍)。如与非典型性白细胞,骨髓粒细胞增生,而周围血象较低者,即服滋阴固本汤(生地、首乌、赤芍白芍、驴皮胶、地骨皮、黄芪甘草当归)。上述两方均系自拟,临床验证,可诱导缓解,延长缓解期,且未见到副作用。

阳虚型 较少见,仅占1%左右。症见头晕乏力,消瘦便溏,爪甲不荣,面色萎黄,四肢浮肿,手足发冷,舌白多津,胖嫩而有齿痕,脉软弱无力,白细胞偏低。此系正气本虚,毒邪侵袭,脾肺亏损,肾阳虚竭。

辨证为营卫失和、阳气衰竭。治则以甘温益火扶阳。药用人参叶、党参黄芪、仙茅、白术、丹参、巴戟天、补骨脂、甘草。不宜用附子、干姜之类,恐其性燥热,以致动血出血。

阴阳两虚型 约占19%。症见:面色灰暗或苍白,乏力,自汗或盗汗,潮热便溏,出血,骨节酸痛,遗精,脉弦滑而数或沉微无力,舌有芒刺等偏阴虚或阳虚症状。本型遗精一症多见,遗精后症状往往可加重。此型也最易转化为温热型(急性发作)。本型如发热不退,宜及早投诸凉药,以防出血致变。一般情况下可用:首乌、人参叶、仙茅、太子参、丹参、当归党参赤芍白芍甘草等组方。

瘀血型 占24%左右,大多为慢性白血病。症见:胸闷胁痛,低热乏力,关节刺痛,大便发黑,紫癜,经闭,脾脏肿大,舌紫有瘀斑,脉涩数,白细胞可高至30~40万以上。此因肾气不足,热毒之邪内侵骨髓营血,髓热熏蒸,煎熬阴液,故至瘀血盘踞于精髓之间。

辨证为瘀血内结,新血不生。治则以破瘀为主,兼以扶正。一般治疗可用桃仁承气汤、人参鳖甲丸、阿魏丸等。在临床上,曾自拟二方,颇有效验。一为内服方----龟甲化瘀饮(龟版、鳖甲牡蛎莪术、丹参、红花三棱、太子参、仙茅)。一为外用方----消痞粉(水红花子、皮硝各30g 樟脑、桃仁、地鳖虫各12g 生南星、生半夏、穿山甲、三棱、王不留行、白芥子、生川乌、生草乌各15g 生附子、延胡索各9g 共研细末,蜜糖醋调敷脾脏,施用时另需加麝香1.2g 冰片3g)。外用防潮纸罩住,以防污染衣衫。此药第二天仍可敷用,但麝香冰片需另换。我们曾以此外敷药治疗九例白血病人,证实可使脾脏缩小,血象下降。另外,当归龙荟丸及由青黛中提炼之靛玉红片,对此型患者亦有疗效。

痰核型 占12%,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多属之。症见:头疼发热,淋巴结、扁桃体等明显肿大,咽痛,齿、鼻及皮下出血,大便不爽,肝脾极度肿大,舌苔厚腻,脉滑数有力。本型乃火不降,血不下而溢于口鼻,气不布,水不散而痰浊内结。

辨证为正虚痰浊聚积。治则以化痰软坚,活血消积。本型病人多属慢性,用夏枯草膏、小金丹、金黄膏等化瘀软坚。急性退肿方用:板蓝根、西藏青果、黄药子、生牡蛎、昆布,海藻僵蚕、丹参、赤芍、贝母、丹皮等。

湿热型 约占20%,多系急性白血病或慢性白血病的急性发作。症见壮热头疼,大量出血,神昏谵语或昏迷不语,循衣摸床。舌质红绛或灰黑,脉洪大而数。此系热毒深入营血,内陷心包,闭塞脉络,迫血妄行。

辨证为邪犯营血,内陷心包。治则以清营凉血,开窍宁心。方用羚羊饮子,亦可用人参白虎汤、神犀丹、紫雪丹、安宫牛黄丸以及犀角地黄汤等。在上述六型中,一般而言,阳虚,瘀血,病势较轻,预后较好;阴虚,阴阳两虚,痰核,特别是湿热型,病情多急,预后亦差。

具体辨治本病,尚有下列几点看法:

(1)关于白血病的发热和出血:白血病发热亦称白血热,为邪毒或热毒所致,与通常发热不同,因正虚又复外感者,多为急性高热;如阴虚或阳虚致热者,病属慢性,热度低,一般不超过38℃。白血病出血,可辨为三型:a.瘀血:邪热伤络,血不循经;b.血热:热入血室,迫血妄行;c.气虚:为气不摄血,较少见。

(2)扶正和祛邪:白血病属虚属实、宜攻宜补,各说不一。因本病属白细胞增生,有高热出血等见症,当属实;但临床上变化多端,虚象常现。本人倾向于正虚邪实,虚实夹杂。治疗上,扶正达邪,应相辅相成。扶下,即据病情,或补气补血、或滋阴壮阳,能提高免疫功能,促进病情缓解,使缓解期延长。达邪即祛除邪毒,以迅速抑制病情变化,截断病势发展。白血病前期多实,重在达邪,后期常虚,极宜扶正。

(3)辨证与辨病:所谓辨病,即是以现代检测手段,确诊为白血病。所谓辨证,即在确诊的基础上,从总体出发,据本病的不同阶段之不同症候,分型辨治。论治必须辨证与辨病结合,标本兼顾。现代医学将本病分为急性和慢性白血病两类,二者不存在互相转化的关系,而我们则统分为六型,且强调各型之间可以转化。

(4)关于抗白血病有效药物:为了有效的控制白血病,本人认为应在传统的方药上,不断寻求和筛选有效药物,特别是具有多种作用的药物。临床上我们习用的犀角、雄黄,除了均可降低白细胞数外,犀角还适用于高热。我们应用的“抗白一号”,即莪术青黛雄黄三味,具有较好的疗效。此外,还有干蟾皮、牛黄解毒片、牛黄醒消丸、麝香等均有抑制白细胞作用。

[病例]卢××,男,36岁。体素健壮,突然上腹阵发绞痛,泄泻三次后发现黑便三次,伴呕血一次。入院检查:贫血面容,脾脏肿大过脐,右腹股沟可见大片紫癜,发热神萎,经骨穿刺诊为慢性髓性白血病。

初诊:胃病史六年,今年起左腹有痞块,固定不移,间有齿衄,一度呕血黑便,经对症处理,呕血黑便初停,然齿衄仍作,皮下瘀斑,发热,神疲乏力,脉弦而数。瘀滞髓海,生化无权,出血总由于火,药不厌凉,凉不厌早。方用犀角粉1.5g(分吞),鲜生地30g 赤芍10g 三七粉1.5g 丹皮10g 生大黄6g。共服三剂。

药后出血停止,脉细数,舌红苔薄,阴分已虚,瘀滞未化,取龟甲化瘀汤主之.方用:龟版15g 鳖甲15g 牡蛎18g 莪术三棱各18g 红花9g 黄芪15g 太子参12g 仙茅、白术各9g 丹参15g 赤芍12g 生地、熟地各15g 人参鳖甲丸9g(吞服)。

每日一剂,连服两月后症状改善,血象好转出院,出院以雄黄0.3g 每日两次,每周服牛黄醒消丸一瓶,白血球维持在6500~10000/立方毫米,恢复工作。

三、粒细胞减少症辨治

粒细胞缺乏症系指周围血中血细胞计数显着减少,粒细胞绝对计数少于1000/立方毫米,且其中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或缺乏者。病因包括感染、放射及药物等所致,以药物引发最为多见。现代医学亦缺特效疗法,主要措施在于解除病因,防止感染,药治仅属辅助。应用中医中药辨证论治,具有较好的疗效。本人多年来,曾治疗本症数十例,有一定心得,兹介绍如下。

祖国医学的认识

粒细胞缺乏症,文献上尚无恰当病名,类似记载所见亦不多。急性发病相当于感受时毒、邪毒;慢性期多属虚证,如气虚、血虚之类。其病机为肾精不足,难以生髓,肾阳亏虚,不能温煦脾土,以致气血生化无源,易感受时毒,邪毒而发病,故亦属正虚邪实之证。治疗大法以育阴扶正为主。

分期辨治

据临床所见,拟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

急性期 起病急骤,症见高热、神昏、汗出、寒颤、头痛、口臭、咽痛、并见口腔、咽喉、肛门、直肠等处粘膜溃疡,舌红苔黄,脉弦而数。此为邪毒炽盛、热入血室,神明受制所致。

治则以清热解毒为主,兼育阴扶正。方用升麻9g 黄连4.5g 黄芩9g 连翘30g 玄参30g 板蓝根15g 桔梗4.5g 牛蒡子9g 甘草6g 鲜生地30g 石膏30g 金银花12g。其中升麻属于主药,可清热解毒,尚有升提白细胞作用。黄连黄芩连翘、石膏、板蓝根、银花清热解毒;桔梗甘草、牛蒡子清理咽喉、生地、玄参育阴扶正。除本方外,尚有人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等。本人体会,西洋参有升提白细胞作用,霍山石斛(枫斗)、玉竹麦冬亦有类似功效。尽管本症来势凶险,但不宜用神犀丹、安宫牛黄丸之类的药物,因其中犀角有抑制白细胞作用。口腔及咽部溃疡,宜用锡类散、珠黄散及冰硼散等外搽。

慢性期 分三型辨治

(1)气血双虚:治宜补气养血。方用升麻9g 黄芪30g 白术9g 甘草4.5g 当归9g 鸡血藤30g 熟地30g 红枣6枚,枸杞子9g。升麻宜用炒升麻,亦为君药,功能升清降浊,裨使补气养血之药更能发挥所长,又能升提白细胞。鸡血藤最适于X线所致之粒细胞缺乏症,剂量可增至60g。

(2)脾肾阳虚:应壮肾健脾。方用炒升麻9g 附子9g 肉桂3g 熟地15g 山药15g 白术9g 益智仁9g 鹿角9g 补骨脂30g。其中附子、肉桂为主药,加鹿角温补元阳,白术山药、益智仁益气健脾,炒升麻升发阳气,使各味药物相得益彰,更能发挥作用。成药右归丸亦有一定疗效。

(3)阴虚:系慢性粒细胞减少症中最为常见之症型,乏力、盗汗、低烧、脉细数、舌偏红。治以滋阴为主,可选用龟版、鳖甲及大补阴丸之类,亦须加用升麻。如阴虚而兼瘀滞者,宜加丹参、赤芍等,可提高疗效。

在证治过程中,本人感到,粒细胞缺乏症救治的首务是防止感染,用药以三黄(黄连黄芩黄柏)为主,配以石膏、千里光、升麻、野菊花连翘、芦根、四季青、生甘草等。此类具有抗感染作用的药物多与养阴药同用。常用的养阴药物有西洋参、地骨皮、龟版、鳖甲等,可以升提白细胞。

为了预防本症,对从事X线幅射、接触化学药物的人员,可令其常服首乌片、鸡血藤片或补中益气汤等。

[病例]蔡××,女,46岁。因左眼病毒性角膜白斑入院,采用角膜移植术治疗,术后使用硫唑嘌呤抗免疫,15天后白细胞总数下降至105/立方毫米。骨髓穿刺显示:粒细胞系统和红细胞系统严重受抑制,巨核细胞系统成熟障碍,拟诊为药物引起继发性再障,粒细胞缺乏症。

症见,神萎头昏,纳食不馨,颜面、指、趾皆有色素沉着,脉细数,舌红苔薄,舌尖破碎,口腔热痛,乃术后本元不充、瘀滞窍络、拟养阴化瘀。方用西洋参(另煎饮)、珠儿参、丹参、桃仁赤芍甘草各9g 虎杖、鸡血藤各30g 生地、玄参各15g 升麻6g 当归6g。服二剂后,精神见振,脉象和缓,舌尖溃疡减轻,舌淡苔白,白细胞已增至500~900,上方中病,加味再进。原方加玉竹9g 黄精12g。服五剂后,白细胞稳步上升,由1300上升至7100,复查骨髓象亦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