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夏伤于暑大意

《时病论歌括新编》在线阅读中医诊治书籍在线阅读

一、概述

夏伤于暑,是指夏季小暑大暑之令,伤于暑也。其时天暑地热,人在其中,感之皆称暑病,暑邪伤人,有伤暑、冒暑、中暑之分,且有暑风、暑温、暑咳、暑瘵之异。伤暑者,静而得之称为阴暑,动而得之称为阳暑;冒暑者,较伤暑为轻,不过邪冒肌表而已;中暑者,即中??(注)也,忽然卒倒如中风状;暑风者,突然昏倒,四肢抽搐;暑温者,症似阳暑而轻可;暑咳者,暑热袭肺而咳也;暑瘵者,暑热劫络而吐红。又有霍乱之症,因暑夹风、夹寒、夹湿、夹食,扰乱于中而起;痧气之症,是因偶犯痧秽之气而生;秽浊之症,因暑气夹秽气而袭人(俗称龌龊)。此皆夏季之时,由暑气所伤之症也。更有春末夏初之疰夏,孟夏之热病,仲夏之霉湿,皆当分别论治。疰夏:因时令之火为病。热病:因冬之伏气为病。霉湿:由入霉后,梅雨浸淫,感受雨湿之气而为病。以上诸疾,若详明之,则夏令之病无余蕴矣。

(总括)

夏季大小暑司令,天暑地热感为病。

伤冒中暑分轻重,风温咳瘵当辨明。

静而伤暑为阴暑,动而得之阳暑称。

冒较伤轻在肌表,忽然卒倒中暑名。

暑风昏扑肢抽搐,暑温症较阳暑轻。

暑热袭肺成暑咳,劫络吐红暑瘵形。

暑气夹风寒湿食,扰乱于中霍乱生。

偶犯痧秽为痧气,暑热夹秽秽浊云。

春末夏初病疰夏,时令之火所酿成。

孟夏热病因伏气,仲夏霉湿梅雨淫。

如斯诸疾须详辨,夏令之病无余蕴。

(注释)

??:即暑,热盛也。中??:即中暑。???:形容热性病的热气极盛。

二、分述

(一)伤暑

伤暑有阴阳之别。阴暑:由于天气炎热,纳凉广厦或扇风过长,为静而得之之阴暑也。其脉浮弦有力或浮紧,头痛恶寒,身形拘急,肢节痛而心烦,大热无汗。此为阴寒所逼,周身阳气不得升越。宜用辛温解表法去防风,加香薷藿香治之。呕逆加茯苓半夏;便泻加厚朴木香。阳暑:由于赤日长途,劳动田野,动而得之之阳暑也。其脉浮有力或洪数,面垢喘咳,壮热心烦,口渴欲饮,蒸蒸自汗,此为炎热所蒸,周身内外皆热。宜以清凉涤暑法去扁豆通草,加石膏洋参治之。呕逆加黄连竹茹;便泻加葛根荷叶。临床上阴暑较为少见,须注意之。

(歌括)

伤暑之症阴阳分,纳凉广厦阴暑名。

浮弦有力或浮紧,拘急节痛而烦心。

头痛恶寒热无汗,阴逼阳不越周身。

辛温减防加薷藿,泻加朴木呕半苓。

长途田野阳暑症,渴饮烦热自汗蒸。

浮洪力数垢喘咳,内外皆热涤暑君。

加入参膏减通扁,呕加茹连泻荷根。

(二)冒暑

冒暑者,偶然感冒暑邪,较伤暑为轻浅。如暑热之邪,初冒于肌表,即有头昏、寒热、汗出、咳嗽等症。宜以清凉涤暑法加蒌壳、杏仁治之。如治疗不当,邪入肉分,则周身烦躁,头胀体烧,或身如针刺、赤肿等症。宜以祛暑解毒法治之。如入于肠胃,则有腹痛水泻,小便短赤,口渴饮水,呕逆等症,宜以增损胃苓法加黄连治之。

(歌括)

冒暑寒热汗头晕,清凉涤暑加蒌杏。

邪入肉分头胀热,身躁赤肿刺如针。

祛暑解毒宜急进,若入肠胃腹泻疼。

渴饮呕逆尿赤短,增损胃苓黄连增。

(三)中暑(即中喝)

中暑之症,突然而发,如矢之中人,不似伤暑初则寒热无汗,或壮热蒸汗之可比。此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身热微汗,气喘不语,牙关微闭或口开,壮若中风,但无口眼?沸薄B龊殄?或滑而数,此为酷暑之气鼓动其痰,痰阻心包而然。宜清暑开痰法治之。如手足厥冷,名曰暑厥,宜苏合香丸来复丹研末或蒜水灌之均可。

(歌括)

中暑昏倒不省人,口开牙关或微紧,

气喘痰阻中风似,口眼不斜可区分,

洪濡滑数热微汗,清暑开痰法可行。

手足厥冷名暑厥,苏合来复蒜水能。

(四)暑风

暑风之病,由暑热极盛,金被火刑木无所畏,则风从内生。此与外感风邪之治法,相去天壤。若误发汗,则变症百出矣。木既化风,脾土受制,所以卒然昏倒,四肢抽搦,内扰神舍,意识不清。脉多弦劲或洪大,或滑数,当去时令之火,火去则金自清而木自平;兼开郁闷之痰,痰开则神自安而气自宁也。宜用清离定巽(注)法佐郁金、川贝治之。倘角弓反张牙关紧闭者,加犀角羚羊;痰塞喉间有声者,加胆星、天竺;药后依然昏愦者,加远志菖蒲

(歌括)

暑风热极火刑金,木无所畏风内生。

不比外感风邪症,若误汗之变症成。

木既化风脾受制,卒倒抽搦识不清,

弦劲洪大或滑数,火去金清木自平。

兼开郁闷化痰气,清离定巽佐贝金。

痰呜星竺愦远蒲,角张牙紧加犀羚。

(注释)

离巽:皆卦名。离属火;巽属风。清离定巽:即清火热而熄内风之渭。

(五)暑温

暑温症似阳暑而略轻。初起,右脉偏盛或洪数,舌苔微白或黄润,身热有汗,或口渴咳嗽。此邪在上焦气分,当用清凉涤暑法加杏仁、蒌壳治之。`如少汗微寒或有头痛,宜透肌肤之暑,于本法内去扁豆、瓜翠,加藿香香薷治之。口不渴者,乃兼湿也,加苡米、半夏治之。如舌苔黄燥,渴欲喜饮,宜清胃家之热,用凉解里热法治之。如舌苔光绛,伤于阴也,宜用清热保律法加西洋参沙参玄参治之。

(歌括)

暑温初起右脉盛,洪数苔白或黄润,

热汗渴咳上焦气,清凉涤暑加蒌杏。

汗少微寒或头痛,肌肤之冒宜透尽,

方去扁翠加藿薷,不渴兼湿苡夏增。

苔燥渴饮清胃热,凉解里热急当进。

舌苔光绛伤阴候,清热保律加三参。

(六)暑咳

暑咳一症,是因暑热下逼,肺先受之,其脉濡滑而数,两寸有力而强,咳逆乏痰或少,或身热口渴,或胸闷胁痛,此皆暑热入肺之脉症也。宜用清宣金脏法加滑石甘草治之。如痰多者,不因暑而因湿,不名咳而名嗽,不在肺而在脾,不用清而用温。如果因痰致漱,宜用加味二陈法治之。加误温伤络,必致吐血,宜用却暑调元法去东参、半夏,加杏仁、花粉、旱莲、生地治之。总以清暑保金,庶不致误。

(歌括)

暑咳伤肺濡数滑,寸强咳逆痰沫乏。

身热口渴胸胁痛,清宣金脏加甘滑。

痰多因湿而为咳,温脾加味二陈夸。

误温扰络致吐血,却暑调元去参夏。

加杏花粉旱莲地,清暑保金庶不差。

(七)暑瘵

暑瘵者,骤然吐血衄血,头目不清,烦热口渴,咳嗽气喘。脉象浮取则洪,中取则空,沉取复有。此为盛夏相火灼金(注),络血上溢所致。当清暑热以保肺,清络热以止血。如初起体实,宜用清宣金脏法加黄芩、黑栀治之。体弱者,宜以却暑调元法去石膏、半夏、梗米,加鲜地、鲜石斛、鲜藕节治之。如未止,再加丹皮旱莲草等。失血后潮热咳嗽为阴亏,用甘咸养阴法,谨防伤及真阴为要。

(歌括)

暑瘵吐衄头不清,浮洪中空复有沉。

烦热口渴咳嗽喘,咯血上溢火灼金。

初起体实清保肺,清宣金脏加栀芩。

体弱却暑调元法,膏半梗去地斛增。

未止再加丹旱草,阴亏甘咸以养阴。

(注释)

相火灼金:相火,与君火相对而言。二火相互配合以温养脏腑,推动功能活动。一般认为命门、肝、胆、三焦均内有相火,而相火的根源主要发自命门。相火灼金:是指相火妄动,上灼肺金,肺络受伤,以致溢血。

(八)霍乱

霍乱症,在夏秋为多,由于风寒暑热,饮食生冷之邪杂糅交病于中,致令三焦混乱,清浊相干,乱于肠胃也。其症吐泻腹痛,脉多微涩或沉细而伏,或大而虚。如风甚则头痛寒热;寒甚则转筋厥冷;暑甚则大渴引饮;邪在上焦则吐多;在下焦则泻多;在中焦则吐泻俱甚。总宜治乱保安法治之。如风甚加苏叶橘红;寒甚加草蔻木瓜;暑甚加芦根竹茹。吐多加黄连、干姜;泻多加荷叶葛根;吐泻不已,损伤中焦之气,以致阴阳间阻,手足厥冷,脉微欲绝,不多饮水者,不分风寒暑热,急以挽正回阳法救之。若欲吐不吐,欲泻不泻者,名干霍乱,急用炒盐调童便,服之探吐。若舌卷囊缩为难治。脉象洪大而滑者生,微涩渐迟者死。

(歌括)

霍乱吐泻腹绞疼,脉涩沉伏大虚分。

风甚头痛兼寒热,寒甚转筋厥冷形。

暑甚大渴而引饮,吐泻当分三焦因。

总以治乱保安法,寒加瓜蔻风苏红。

暑加芦茹吐连姜,泻加葛根荷叶能。

吐泻不止损中气,阴阳间隔手足冰。

急用挽正回阳法,干霍盐便探吐灵。

舌卷囊缩为难治,微涩迟死洪滑生。

(九)痧气

南人体弱,偶触粪土痧秽之气,即患痧症。痧在皮肤气分者宜括之,在肌肉血分者宜刺之,此指轻浅者而言也。重症则非药剂不能效。痧无定脉,脉症每不相应。由于病因不同,名称各异,故有风痧、暑痧、阴痧、阳痧、红痧、乌痧,绞肠痧等。皆各有其特点。如风痧:头疼自汗,腹痛肢麻;暑痧:头晕汗多,呕泻腹痛;阴痧(即凉痧):腹痛肢冷;阳痧(即热痧):腹痛肢暖;尚有红痧,肤隐红点如麻疹,此痧毒在肌表;乌痧:满身胀痛,且有黑斑,此痧毒在脏腑;绞肠痧:欲吐不吐,欲泻不泻,心腹大痛等等。治法,总以芳香化浊法,各按其病因加味治之。如风痧加荆芥防风;暑痧加滑石木瓜;阴痧加豆蔻砂仁;阳痧加连翘栀子;红痧加牛蒡薄荷;乌痧加槟榔枳壳;闷痧加细辛桔梗;绞肠痧加檀香乌药。倘病危急,不及待汤药者,可先予痧疫回春丹救之。

(歌括)

南人体弱易痧症,脉无定体不相应。

症因不同分类别,风暑阴阳乌绞红。

风痧汗麻头腹痛,暑汗吐泻阴肢冷。

阳痧腹痛肢温暖,红痧麻疹肌肤隐,

吐泻不出绞肠痧,身胀黑痧乌痧名。

芳香化浊加味治,风痧荆防阴二仁。

暑痧瓜滑阳栀翘,红痧蒡薄闷桔辛。

乌痧槟枳绞乌檀,仓卒痧疫回春灵。

(十)秽浊

秽浊症:俗称龌龊病也。多发于夏秋之间,由于暑湿交蒸,更兼秽浊之气,交混于内,由口鼻吸收,直犯膜原。初起头痛而胀,胸脘痞闷,肤热有汗,频欲恶心,右脉滞钝是也。然有暑湿之分。如偏于暑者,则苔黄烦渴,称为暑秽;偏于湿者,苔白腻而口不渴,称为湿秽。均宜芳香化浊治之。暑秽加滑石甘草。湿秽加恒曲、苍术

(歌括)

秽浊俗称龌龊病,秽浊之气暑湿腾。

气由口鼻犯膜原,初起脘闷头胀疼。

热汗恶心脉滞钝,须察暑湿各有因。

统以芳香化浊法,暑加滑草湿苍恒。

(十一)疰夏

疰夏(注)之症,每值春夏之交,日长暴暖,突然眩晕头疼,身倦足软,体热食少,频欲呵欠,心烦自汗是也。盖火土交旺之候,金水多衰,金衰不能制木,木动则生内风,故眩晕头痛。金为土之子,子虚则盗母气,脾神困顿,故有身倦足软,体热食少。水衰不能上济于心,故有频欲呵欠,心烦自汗等症。此皆时令之火为患,非春夏温热之为病也。宜以金水相生法治之。如眩晕甚者加桑叶菊花;头痛甚者加佩兰、荷钱;疲倦身热,加潞党、石斛;心烦多汗,加浮麦莲子。随症损益可也。

(歌括)

春夏之交疰夏病,日长暴暖头晕疼。

倦软食少频欲欠,心烦自汗困脾神。

火土交旺金水衰,不能制木生内风。

宜以金水相生法,晕甚菊花桑叶增。

头痛甚加荷钱佩,烦汗麦莲倦斛参。

(注释)

疰夏:即夏痿之别称。夏痿:即痿之发于夏日者,多由脾胃薄弱及停有湿热或留饮所致。

(十二)热病

经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至夏为热病。"热病者,乃冬伤正令之微寒,未即发病,至交立夏,久伏之气,随时令之热而触发。初起发热汗出,口渴心烦,不恶寒而反恶热,脉洪大,是为热病也。此病较晚发发作而更晚,比诸温伏邪更深,此其特点。初起宜用清热透邪法。如热势不衰,则继用清凉荡热法。倘兼恶寒,脉象浮紧,是有夏时暴寒所加,寒在外而热在里,先用辛凉解表法以透其外。外邪得透,再用清凉之剂荡其里热。如脉不浮紧,又无恶寒,误用辛温之剂伤其津液者,宜清热保津法加西洋参、石膏治之。倘兼恶风微汗,脉浮缓,此表有风邪所加,风在外而热在里,当用辛凉解表法以先解其外。若舌苔化燥,谵语昏狂,急用清凉荡热法加紫雪丹治之。发斑加黄连、栀子;发疹加荷叶、牛蒡。但须注意,热病最易伤阴,时刻都应注意保阴为要,辛温劫液之剂,慎勿浪用。

(歌括)

冬寒久伏夏热病,时令之邪触发成。

初病热汗心烦渴,不寒恶热脉来洪。

首用清凉透邪法,不衰清凉荡热宗。

暴寒在外热在里,辛温解表透外行。

清凉荡热透里邪,不寒不浮勿伤津,

误用辛温伤津液,清热保津加膏参。

倘兼恶风汗微出,浮缓里热外有风。

宜用辛凉解表法,先解其表奏效宏。

若有谵狂苔化燥,清凉荡热紫雪斟。

发斑连栀疹荷旁,热病注意防伤阴。

(十三)霉湿

芒种之后,乍雨作晴,天热下逼,地湿上蒸,物感其气则霉,人感其气则病,因其气从口鼻而入,即犯上中焦,以致胸痞腹闷,身热有汗,时有恶心,右脉极钝,舌苔白滑,此为霉湿之浊气,壅遏上中气分之症,名曰霉湿。非香燥之气不能破也。宜用芳香化浊法,使气机开畅,则上中之邪,不散而自解也。倘连冒风雨,身痛腰疼,恶寒发热,此邪由太阳之表,而入于少阴之里,即《内经》所谓两气通于肾也。宜表里两解,拟用二活同祛法。倘兼痛泻,再加煨葛、木香治之。

(歌括)

芒种之后霉湿病,天热下逼地湿腾。

气从口鼻犯上中,痞闷热汗时恶心。

脉钝白滑皆霉湿,壅遏上中伤气分。

芳香化浊气机畅,上中邪解病自轻。

风雨身疼恶寒热,太阳之表入少阴。

二活同祛表里解,若兼痛泻葛木增。

选按

《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少阳所至为炎暑"。《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篇》:"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当暑气行令之时,人感其气而为病,则为暑病。张景岳:暑即?⒁病U镏沃?法,雷氏分辨较详。叶香岩"暑必挟湿"之论更深为中肯。故治暑方中,多以清暑利湿为法,每获良效。又凡治暑病,均忌发表疏散之药,否则必致痞满发热,烦躁益剧,亦当注意。至于霍乱、痧秽、疰夏、热病、霉湿诸症,前贤富有经验,如清郭家邃之《痧胀玉衡》言之较详。认为春夏之间,感受风寒暑湿之气或疫气秽浊,症见寒热头重,胸腹闷胀疼痛或上吐下泻,或指甲青紫,或腰如束带,或手足僵麻,皆属肠胃阻塞,经络停滞,若不急救,命可立毙。并拟其治法:在气分者括之,在血分者刺之,在外者淬之,在里者涤之。总之,痧无补法,总以开泄祛邪为主。此说与雷氏所论,大致相同。惜乎晚近以来,每为医家所忽视,甚至认为不足置信,良可慨也!应在继承基础上,加以重视,古为今用,进一步挖掘提高,是所至望。

三、拟用诸法

(一)辛温解表法

?M?卷一{三---(一)}

(二)清凉涤暑法

同卷三{三---(六)}

(三)祛暑解毒法

(方歌)

祛暑解毒毒郁身,烦热赤肿刺如针。

黄连银翘滑半草,参叶茯苓豆衣增。

(药物)

茯苓、制半夏、滑石、甘草、参叶、黄连、银花连翘绿豆衣

(方解)

主治暑毒烦热赤肿,身如针刺,凡暑热成毒者,此法最宜。方中苓、夏偕甘草,即海藏消暑方也。滑石偕甘草,即河间消暑方也。更佐参叶以却暑,黄连以清心,银翘、绿豆以解毒,则疗效更好矣。

(四)增损胃苓法

同卷三{三---(九)}

(五)清暑开痰法

(方歌)

清暑开痰治中暑,身热汗微昏不语。

气喘补扁杏薷连,陈半益元荷梗伍。

(药物)

黄连、香薷、扁豆衣厚朴、杏仁、陈皮、制半夏、益元散、荷梗。如汗多即除云香薷。

(方解)

主治中暑神昏不语,身热汗微气喘等症。方中连、薷、扁、朴,清热去暑;杏仁、陈、夏、顺气开痰;益元散清暑宁心;荷叶梗透邪宣窍。

(六)却暑调元法

(方歌)

却暑调元保金脏,暑热极盛气受伤。

滑膏东参茯苓草,麦冬半夏粳米良。

(药物)

石膏、滑石、茯苓、半夏、东洋参麦冬、甘草、粳米为引。

(方解)

此治暑热盛极,元气受伤之有效方。以石膏、滑石,却暑泻火为君;茯苓、半夏,消暑调中为臣;暑热刑金,故以麦冬、人参,保肺为佐;暑热伤气,故以甘草、粳米,调元为使。

(七)清离定巽法

(方歌)

清离定巽热生风,昏倒抽搐菊钩藤

连翘竹叶冬桑叶,木瓜生地与玄参

(药物)

连翘、竹叶、生地、玄参、甘菊、桑叶、钩藤、木瓜。

(方解)

此治热极生风之方。连翘、竹叶以清其热;热甚必伤阴,故用生地、玄参,以保其阴;菊花、桑叶平其木而定肝风;钩藤、木瓜舒其筋而宁抽搐。

(八)凉解里热法

同卷一{三---(二)}

(九)清热保津法

同卷一{三---(八)}

(十)清宣金脏法

(方歌)

清宣金脏热灼肺,咳逆胸闷身热微。

蔸铃蒌壳陈桑叶,牛蒡把杏桔川贝。

(药物)

牛蒡子川贝母、马蔸铃、杏仁、陈皮、蒌壳、桔梗、桑叶、炙枇杷叶

(方解)

主治热灼肺金,咳逆胸闷,身体发热。法中蒡、贝、蔸铃,清其肺热;桑、蒌、桔梗,宣其肺气;佐桑叶以平肝,枇叶以降肺。升降如常,咳逆自安。

(十一)加味二陈法

(方歌)

加味二陈治痰多,咳嗽痰饮口不渴。

茯苓陈夏炒苡米,杏仁生姜饴糖酌。

(药物)

茯苓、陈皮、制半夏、甘草、苡米、杏仁、生姜饴糖

(方解)

主治痰多作咳,口不作渴。方中苓、陈、夏、草,即二陈汤。半夏辛温,体滑性燥,行水利痰为君,陈皮、杏仁利气为臣,茯苓、苡米渗湿为佐,盖取其气顺则痰降,湿去则痰消之用,甘草和中补土,更佐生姜助半夏以消痰,饴糖助甘草以和中。凡因痰致咳嗽者,此方甚宜。

(十二)甘咸养阴法

(方歌)

甘咸养阴咳血症,久嗽潮热损及阴。

干地龟板旱莲草,淡菜丹皮阿女贞

(药物)

干地黄、龟板、阿胶、旱莲草、女贞子、丹皮、淡菜

(方解)

此治热伤血络,损及阴分,潮热咳嗽之法。干地甘寒,龟板咸寒,皆养阴之要药;阿胶甘平,淡菜咸温,为治血之佳珍;旱莲甘寒,色黑属肾,女贞甘凉,隆冬不凋,皆能补益肾阴。更佐丹皮之苦凉,清血中之伏火,火得平静,则潮热咳嗽自愈矣。

(十三)治乱保安法

(方歌)

治乱保安霍乱症,夏秋之间腹绞疼。

吐泻藿木乌药半,龙肝苍术砂仁

(药物)

藿香、乌药、木香、制夏、茯苓、苍术、砂仁、伏龙肝

(方解)

治夏秋之间,霍乱吐泻,腹中绞痛。凡邪扰中州,挥霍扰乱,均宜此法。首用藿香、乌、木,行气分以治其乱;夏、苓、苍术,祛暑湿以保其中。更佐砂仁和脾,龙肝安胃,取剿抚兼施之义也。

(十四)挽正回阳法

(方歌)

挽正回阳寒腹疼,叶泻肢冷不识人。

胲微欲绝姜附桂,吴萸参术草茯苓。

(药物)

东洋参、茯苓、白术、甘草、肉桂、附片、炮姜、吴萸。

(方解)

此方是从陶节安回阳急救汤中除去陈皮、半夏、五味是也。方中以参苓术草挽其正,炮姜、桂、附回其阳,更佐吴萸破中下之阴寒。阴寒得破,则云雾开,天日见也。

(十五)芳香化浊法

(方解)

芳香化浊霉湿节,秽浊之气一起泄。

陈皮朴半大腹皮,藿香佩兰鲜荷叶。

(药物)

藿香、佩兰、陈皮、制夏、腹皮、厚朴、鲜荷叶。

(方解)

治五月霉湿,并治秽浊之气。法中君以藿、佩之芳香以化其浊;臣以夏、陈之温燥以化其湿;佐腹皮宽其胸腹,厚朴畅其脾胃,上中气机一得宽畅,则湿浊不能凝滞;使以荷叶之升清,清升则浊自降矣。

(十六)金水相生法

(方歌)

金水相生疰夏病,神倦眩昏呵欠频。

肺肾并虚烦汗咳,麦味知草玄东参。

(药物)

东洋参、麦冬、五味子知母、玄参、炙甘草

(方解)

治疰夏眩晕神疲,呵欠烦汗及久咳肺肾并亏等症。人参补肺,麦冬清肺、五味敛肺,此千金生脉散方。知母色白以清肺,复清其肾;玄参色黑以滋肾,兼滋其肺;甘草协和诸药使金能生水,水能润金,咸得其运用之妙。

(十七)二活同祛法

(方歌)

二活同祛表里湿,寒热身疼腰痛适。

独辛搜里羌防表,苍术甘草生姜施。

(药物)

羌活、防风、独活细辛、苍术、甘草、生姜。

(方解)

治表里受湿,寒热身痛腰痛等症,为两感表里湿症之要方。羌活、防风,散太阳之表湿;独活、细辛,搜少阴之里湿;苍术躁湿气;生姜消水气。恐诸药之辛温苦燥,故佐甘草以缓之。

四、备用成方(计二十三方)

藿香正气散

(主治)治外感风寒,内伤饮食,伤冷伤湿,疟疾,中暑,霍乱吐泻,凡感岚瘴之气皆可增减用之。

(药物)藿香、紫苏白芷、桔梗、腹皮、厚朴、陈皮、半夏、白术、茯苓、甘草,加姜枣。

(服法)煎服

六合汤

(主治)治夏月饮食不调,内伤生冷,外伤暑气,寒热交作,霍乱吐泻及伏暑烦闷等症。

(药物)藿香、砂仁、杏仁、厚朴、扁豆、木瓜、人参、白术、茯苓、半夏、甘草,加姜枣。

(服法)煎服。

缩脾饮

(主治)清暑气,除烦渴,止吐泻霍乱及暑月酒食所伤。

(药物)扁豆、葛根、乌梅草果、砂仁、甘草。

(服法)煎服。

香薷饮

(主治)感冒暑气,皮肤蒸热,头痛肢倦,或烦渴或吐泻。

(药物)香薷、厚朴、扁豆(加黄连名四味香薷饮,治同)。

(服法)煎服。

新加香薷饮

(主治)暑温汗不出者。

(药物)香薷、厚朴、鲜扁豆花、银花、连翘。

(服法)煎凉服。

桂苓甘露饮

(主治)中暑受湿,引饮过多,头痛烦渴,温热便秘等。

(药物)石膏、寒水石、滑石、甘草、白术、云苓、猪苓泽泻肉桂

(服法)煎服。

竹叶石膏汤

(主治)伤暑发渴,脉虚。

(药物)竹叶、石膏、人参、甘草、麦冬夏。加粳米、生姜。

(服法)煎服。

人参白虎汤

(主治)太阳中??,身热汗出,恶寒足冷,脉微口渴。

(药物)人参、石膏、知母、甘草。加粳米。

(服法)煎服。

六一散

(主治)伤寒中暑,表里俱热,烦燥口渴,小便欠利,泻痢暑症,霍乱吐泻等。

(药物)滑石甘草。

(服法)研极细末。冲服。

三石汤

(主治)暑热蔓延三焦,苔滑微黄,邪在气分者。

(药物)生石膏寒水石、滑石、通草、杏仁、竹茹、银花、金汁

(服法)煎服。

清营汤

(主治)暑温逼近心包,舌赤烦渴,不寐谵语。

(药物)元参丹参、生地、麦冬、黄连、竹叶、连翘、银花、犀角

(服法)煎服。

来复丹

(主治)上盛下虚,里寒外热,及伏暑泄泻,中暑冒暑等。

(药物)元精石硝石、硫磺、五灵脂青皮、陈皮。

(服法)米饮糊丸(备用)。

介宾玉女煎

(主治)水亏火盛,六脉浮洪滑大,烦热干渴失血等症。

(药物)生石膏、知母、麦冬、熟地牛膝

(服法)煎服。

生脉散

(主治)热伤元气,气短倦怠,口渴多汗,脉虚而咳。

(药物)人参、麦冬、五味。

(服法)煎服。

浆水散

(主治)中暑泄泻,多汗脉弱。

(药物)炮姜、附子炙甘草、肉桂、良姜、醋制半夏。

(服法)浆水煎,去渣冷饮。

清暑益气汤

(主治)长夏湿热炎蒸,四肢困倦,精神减少,胸满气促,身热心烦,口渴恶食,自汗身重,身体疼痛,小便赤涩,大便溏黄,脉虚。

(药物)人参、黄芪、白术、炙草、麦冬、五味、苍术、神曲青皮、陈皮、黄柏泽泻升麻、葛根、当归,加姜枣。

(服法)煎服。

冷香饮子:

(主治)中暑,内夹生冷饮食,腹痛泻痢。

(药物)附子草果、橘红、炙草,加生姜。

(服法)煎,冷服。

大顺散

(主治)冒暑伏热,引饮过多,脾胃受湿,霍乱吐泻。

(药物)干姜、肉桂、杏仁、甘草,加姜。

(服法)煎,冷服。

痧疫回春丹:

(主治)一切痧疫之症。

(药物)苍术、雄黄沉香丁香、木香、郁金蟾酥麝香

(服法)研末水泛为丸,朱砂为衣,开水服送。

行军散

(主治)霍乱痧疫,去一切秽恶。

(药物)西牛黄麝香雄黄火硝蓬砂冰片金箔真珠

(服法)研极细,冷开水送下。

绛雪丹(一名红灵丹):

(主治)霍乱吐泻,痧胀时疫等症。

(药物)朱砂、雄黄、飞金、礞石、牙硝、蓬砂、麝香、梅片。

(服法)末吞。每次一分,开水送服。

紫雪丹:

(主治)内外烦热,一切火症。

(药物)寒水石、石膏、滑石、磁石、硝石、朴硝辰砂沉香、木香、丁香、麝香、升麻、元参、羚羊角、犀角、甘草,黄金。

(服法)每次一钱,冷开水调服。

黄龙汤

(主法)失下循衣撮空,体虚热盛,不下必死。此攻补兼施之方。荡邪不伤正,补正不碍邪。

(药物)大黄、厚朴、枳实芒硝、熟地、当归、人参。

(服法)煎服。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时病论歌括新编》.chm chm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