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皮肤病的经验治法

(一)重镇法治疗皮肤病痒痛及疣

重镇法具有镇惊安神、降逆止呕及平肝熄风作用。北宋徐之才归纳为“重可镇怯”。一般在外科中并不常用。多年临床中,运用镇逆平肝清化软坚的重镇药物,结合辨证治疗皮肤痒痛的疾病,如带状疱疹、皮肤瘙痒症,辄能取得意外疗效。

1.疣

又名瘊子,好发于青少年的面部,疣面作痒,色呈紫红,有些病人常因精神紧张而发作增剧。 疣生于足底,因着地疼痛而妨碍行动和工作。临床上针对病因加入重镇药物,可获较好疗效。

[经验方药]定名“四重汤”:灵磁石30g 代赭石30g 紫贝齿30g 左牡蛎30g

2.带状疱疹 属心脾毒火,当以清火解毒佐以重镇。

[经验方药]黄连5g 银花12g 丹皮9g 蒲公英20g 绿豆衣9g 川黄柏9g 加四重汤

[病例]吕×× 女 41岁

三天前腰胯部皮肉自觉刺痛,旋即出现成簇小水泡,渐向胸肋部蔓延,形如蛇缠,皮肤红、微痒、刺痛,服上方后,痒痛即减,皮损终止蔓延并渐痊愈。

3.带状疱疹后遗疼痛 属余热未清、营血不和,治予清热和营佐以重镇。

[经验方药]忍冬藤12g 忍冬花12g 赤芍12g 白芍12g 丹皮12g 丹参12g 当归12g 加四重汤。

[病例]陈×× 女 60岁

四年前腰肋部曾患带状疱疹,消退后皮肉刺痛持续,痛极难忍,曾服中西药物无效,夜寐不安,精神不安。投以上方,三周后疼痛消失。

4.老年瘙痒症

是一种发于老年人,以皮肤瘙痒较剧,发作时无明显皮损的疾病。症属血虚风燥,皮肤失濡,宜养血活血佐以重镇。

[经验方药]当归12g 丹参12g 白芍12g 生地12g 熟地12g 首乌12g 加四重汤。

[病例]朱×× 女 50岁

患瘙痒证三年,天冷更剧,皮肤干燥脱屑。先用养血活血法治疗经久无效,后加重镇法,服药二周,瘙痒全除。

5.扁平疣 属血热火升之证,宜清火凉血佐以重镇。

[经验方药]紫草15g 白芍12g 桑叶6g 升麻9g 川黄柏9g 加四重汤。

治扁平疣63例,治愈率52.4%,有效率80.9%,1963年第10期中医杂志。

6.zhe疣 属血热瘀滞之证,宜凉血活血佐以重镇。

[经验方药]地骨皮30g 牛膝9g 红花3g 桃仁9g 山慈菇9g 加四重汤。

[病例] ××× 女 22岁

左zhe疣二周,增长迅速,疼痛妨碍行走,疣形绿豆大计12颗,微高出皮肤,色黄,表面发亮,有成群倾向,压痛明显,属多数性zhe疣。用上方二剂后,zhe疣转软;六剂后表面硬皮剥落,行走不痛。检查疣已全平,质软无压痛,再予原方六剂,随访一年,未见复发。1964年曾与上海华山医院皮肤科协作,加用重镇法,共同治疗14例zhe疣,获较好疗效。此方治寻常疣也有一定疗效。

灵磁石辛寒能镇惊宁神;代赭石苦寒,牡蛎咸寒可平肝镇逆;贝齿咸平镇肝熄风,与牡蛎又能清化痰热;共成镇惊平肝清化软坚之功。西医认为痛痒属神经兴奋范畴,中医属风属火,故用寒性重镇药物有效,对带状疱疹尚有控制初发疱疹蔓延、缩短病程及避免后遗疼痛之功。疣属血热瘀滞,用凉血化瘀佐以镇静软坚,疗效更佳。

(二)温中疏气法治荨麻疹

荨麻疹民间称“风疹块”,是一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说:“少阴有余,病皮痹隐轸”,故有的中医据此称此病为“瘾疹”,后世中医著作多称之为“pei瘰”。《外科金鉴》描述其证:“初起皮肤作痒,次发扁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甚合临床见症。较重者除皮疹外,尚可见脘腹胀痛,嗳气,呕恶诸证。本病时发时退,一日间可反复发作,数月或数年不能痊愈除根,故有人说:“风疹不时举发,致成终身之累”。究其原因,《活人录》认为由风邪外中、湿热并发于表所致。故后世多以皮疹多变而痒盛属风,斑红属血热,疹状突起作痒属湿,而用疏风理湿、凉血清热之剂治疗。而对肠胃诸证多不加细究,故对一些反复发作肠胃症状明显之荨麻疹常出现有时效,有时无效。本人在多年临床中,对皮疹外有脘腹胀痛者,归为肠胃型荨麻疹,细加辨证,认为其寒湿气滞互阻中州,乃其病之本,遇风引发逆于肌表乃病之标,故用温中疏气,调理中焦之法给予治疗,对久治不愈者也辄能奏效。在临证中,按其不同表现,又分为三型:

1.胃寒型

除皮疹外,以胃脘疼痛,得暖则减,泛吐清水,苔白腻 ,脉弦缓为主证,病属寒湿中阻,治用温中化湿之法。

[经验方药]肉桂粉3g(另吞) 白术12g 砂壳6g 吴茱萸3g 青皮6g 陈皮6g

[病例]周×× 女 25岁

风疹时发时退已经一月,兼见胃寒诸症,用疏风清利之法疗效不显。服上方十帖,脘痛消失,风疹渐减而愈。

2.气郁型

除皮疹外,以腹胀腹痛连及两胁,嗳气频频,情志抑郁,苔薄脉弦为主证,治用疏肝理气之法。

[经验方药]制香附12g 广郁金9g 陈皮12g 炒枳壳6g 蔻仁3g

[病例]胡×× 女 71岁

风疹四月不愈,每发于傍晚,兼见肝气郁结诸证。服上方一周,症状消失。

3.混合型 为兼见寒湿及气郁症状者,治用温中疏气法。

[经验方药]吴茱萸5g 肉桂粉3g(另吞) 姜半夏9g 砂壳6g 制香附12g

[病例]施×× 女 21岁

风疹屡发,已历十余年,曾经中西多种药物治疗未效。后由急诊转入皮肤科病房,辨证为混合型,用温中疏气法六剂,风疹停发。出院后经门诊随访三月,未见发作,一日服冷饮后,风疹又起,仍用上方加川厚朴9g,服药三剂,又获消退。

风疹虽系小恙,但有时不易速愈,一般在辨证时多重皮疹而认为风湿热之为患,而忽肠胃之寒湿气滞。本人认为在腹胀腹痛等症明显时,应以此为主要辨证依据,不应拘泥于皮肤之红痒,不仅不用疏风理湿凉血清热之品,反用温中疏气之法常辄奏效。各方选药虽极平淡无奇,但都属“治病必求其本”之法,故其疗效显著。

(三)从阴引阳法治银屑病

银屑病系一顽痼难愈之皮肤病,中医属“白qi”、 “松皮癣”范畴,其形态或呈点状,或如钱币,或成红片状,上有鳞屑极易脱落。虽四季可发但以冬季较剧,至夏多能缓解和瘾退。其病因,属阴血不足,血不养肤,而病顽难治则为毒。治疗以养阴补血攻毒为法,但有时有效有时无效。细究其冬剧夏减之由,可知冬寒时腠理致密,肤燥无汗,阴血难于外行而润肌肤,故而易发,夏令则反之。故本人在前法之基础上试加辛温发散之品,用治14例儿童银屑病,均获较好疗效,后用于成人也可取效。

[经验方药]生麻黄15g 桂枝15g 当归12g 白芍12g 大生地12g 北沙参12g

此方以养血之四物去川芎加沙参而成,以养阴补血之剂为基础加入辛温发散之品。

麻、桂相伍乃仲景辛温发汗之重剂,不但辛温宣肺,而且能温通血脉,《内经》谓肺主皮毛而司开阖,故能带原养血滋阴诸药,从阴引阳,开腠理,透毛孔、润肌肤而得效。治银屑病时麻桂剂量较大,成人每味为15g,儿童每味为9g并未见大汗出,但腠理必开,银屑皮损常能很快消减,而麻桂用治外感风寒,用量过重确有汗多损伤阴阳之弊,曾作自身试验不假也。

(四)益肾法治利氏黑皮病

利氏黑皮病,属于中医“黧黑斑”范畴。好发于面部,《外科金鉴》描述该病初起如尘垢,日久黑如煤形,枯暗不泽。其黑斑之形态有大、小、长、圆等不同,但与皮肤相平,与利氏黑皮病的记载颇相类似。玄属肾之本色,且患此病者多有肾虚之见证,故当用益肾法治之,按其证候之不同,可分为三型。

1.

[经验方药]仙灵脾12g 巴戟肉12g 黄精12g 大熟地12g 淮山药12g 当归15g 白芍12g 补骨脂15g

2.皮肤黑斑伴有灼热感微痒,面有升火或五心烦热。

[经验方药]大生地12g 首乌12g 麦冬12g 北沙参12g 夏枯草20g 川芎6g 银花12g 丹皮9g 知母9g

3.肾虚型 除皮肤黑斑外,可无全身阴虚或阳虚见证。

[经验方药]生地15g 熟地15g 玉竹12g 菟丝子12g 当归15g 白芍12g 夏枯草20g 桑叶9g 补骨脂9g

对利氏黑皮病之治,要在抓住肾色上泛之法,用益肾之品每可取效,但病属缠绵,疗程较长,在益肾之同时并宜重视养血和营为要。

(五)清利化瘀法治结节红斑

结节红斑好发于小腿,家传称为“赤垒”。西医根据病理变化不同,一般分为脂膜炎及动脉周围炎两大类型。因其病损处皮色鲜红故属热,凝聚成节故为瘀,位在下肢故挟湿,所以多用清热利湿、凉血化瘀之法治之。曾与市华山医院皮肤科协作治“赤垒”数百例,深感治此病必须加重行瘀活血之品,同时当与辨病相结合。治动脉周围炎当以凉血清热为主,治脂膜炎当以清气分之热为主,则疗效较高,反之,则疗效较差。

1.脂膜炎结节红斑

[经验方药]川黄柏12g 川萆?Z12g 防己9g 生米仁30g 牛膝9g 忍冬藤忍冬花各12g 丹皮9g 泽兰9g 蒲公英30g

[病例]黄×× 女 31岁

两小腿结节红斑?{红疼痛,痛剧时行动欠利,身热脉数,西医诊断为“脂膜炎”。病经六年,曾用中西药治疗无效。用上法三月余,结节红斑逐渐瘾退。

2.动脉周围炎结节红斑

[经验方药]鲜生地30g 水牛角30g 蒲公英30g 丹皮12g 赤芍9g 泽兰9g 留行子15g 桃仁12g 牛膝12g 赤小豆30g

[病例]阮×× 女 30岁

两小腿结节红斑,此起彼落,无身热,脉弦数,舌尖红,苔黄腻,西医诊断为“动脉周围炎”,病历五载。经上法治疗不久,结节全部消退,随访至今,未曾发作。

脂膜炎之结节红斑起发时多有全身发热,而动脉周围炎之结节红斑则常无发热。治疗上同是凉血清利,但实践发现前者当以重在清利气分,故选川黄柏、萆?Z、米仁、防己为主,四者相配伍对下焦湿热诸证常有较好疗效;而后者重在凉血,故以犀角地黄汤为主。而蒲公英既可清气凉血,又能消肿散结,为外科要药,故均用以重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