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秽语综合征

  抽动—秽语综合征又称多发性抽搐症,临床以慢性、波动性、多发性运动肌快速抽搐,并伴有不自主发声和语言障碍为特征。按照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慢惊风、肝风等范畴,属于慢性神经精神障碍一类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突然的、快速的、不自主的、重复的肌肉抽动,如眨眼、点头、噘嘴、皱眉、耸肩、抬臂、踢腿等。喉肌抽搐时出现轻咳、喊叫,甚至秽语骂人。本病多在儿童时期发病,男孩发病率较女孩约高3倍。85%患儿有轻中度行为异常。约半数患儿可同时伴有注意缺陷障碍。抽动在精神紧张时加重,入睡后消失。患儿智力不受影响。起病在2一15岁,程持续时间长,可自行缓解或加重。中医古代文献中无此病名,但有不少相关论述。属于中医慢惊风、抽搐等范畴。

  (一)病因病机分析

  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与先天禀赋不足、产伤、窒息、感受外邪、疾病影响、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多由五志过极,风痰内蕴而引发。

  本病病位主要在肝,与心、脾、肾相关。肝体阴而用阳,喜条达而主疏泄,,为风木之脏,主藏血,藏魂,其声为呼,其变动为握,开窍于目,故肝风妄动之不由主动作,如挤眼、噘嘴、皱眉、摇头、仰颈、耸肩,以及怪声秽语等,均与肝病有关。

  1.气郁化火 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若情志失调,五脏失和,则气机不畅,郁久化火,引动肝风,则见挤眉眨眼、张口噘嘴、摇头耸肩。气郁化火,耗伤阴精,肝血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动,故伸头缩脑,肢体颤动。

  2.脾虚痰聚 禀赋不足或病后失养,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湿潴留,聚液成痰。痰气互结,壅塞胸中,蒙蔽心神,则胸闷易怒,脾气乖戾,喉发怪声;脾虚肝旺,木亢生风,则见噘嘴摇头,四肢、腹肌抽动。若痰郁化火,痰火上扰心神,则见抽动、喊叫,秽语不由自主。

  3.阴虚风动 素体真阴不足,或热病伤阴,或肝病及肾,肾阴虚亏,水不涵木,虚风内动,故肢搐头摇,抽动无力。阴虚则火旺,木火刑金,肺阴受损,金鸣异常,故喉发异声。阴血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宁,则秽语不断。

  1.,辨病思维

  (1)诊断要点

  ①起病年龄在2-12岁,可有疾病后及情志失调的诱因或有家族史。无节律性。在抽动时,可出现异常的发音,如咯咯声、咳声、呻吟声或粗言秽语。

  ③病状呈慢性过程,但病程呈明显波动性。

  ④排除某些药物(如兴奋药)或其他疾病(如舞蹈病或病毒性脑炎)引起者。

  ⑤实验室检查多无特殊异常,脑电图正常或非特异性异常。智力测试基本正常。

  (2)鉴别诊断

  ①风湿性舞蹈病:6岁以后多见,女孩居多,主要表现为四肢较大幅度的无目的而不规则的舞蹈样动作,常伴有肌力及肌张力减低,并可见其他风湿热症状。

  ②习惯性抽搐:4-6岁多见。往往只有一组肌肉抽搐,如眨眼、皱眉、眦牙或咳嗽声。发病前常有某些诱因,一般病情轻,预后好,但与多发性抽搐症并无严格的界限,有些患儿可发展为多发性抽搐症。

  ③注意缺陷障碍:以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差,动作过多、情绪不稳、冲动任性,伴有学习困难,但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为主要临床特征。

  2.辨证思雏 本病辨证重在辨别虚、实。病之标在风火痰湿,病之本主要在肝、脾、肾三脏不足。临床往往风火痰湿并存,虚实夹杂。气郁化火者,病初多为肝阳上亢,其证面红耳赤,急躁易怒,抽动频繁,舌红苔黄,属实证;脾虚痰聚者,其证面黄体瘦,胸闷咯咳,秽语抽动,舌淡苔白或腻,属本虚标实证;阴虚风动稽,为肝肾不足,其证形体消瘦,两颧潮纽,抽动无力,舌红苔少,属虚证。

  (三)治则思维

  治疗以平肝息风为基本法则。气郁化火者,宜清肝泻火,息风镇惊;脾虚痰聚者,宜健脾化痰,平肝息风;阴虚风动者,宜滋阴潜阳,柔肝息风。本病来渐去缓,且易反复,临床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药物治疗,并可配合针灸、支持性心理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