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神5大致癌新杀手
杀手1:生活方式不当
卫生部发布的“中国卫生统计提要”显示,我国部分城市居民前5位死亡原因依次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病、损伤和中毒。这表明生活方式不当造成的疾病已成为危及我国城市居民生命的最主要原因。生活方式不当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死亡总数的37%。医学界之所以提出“生活方式癌”这个概念,就是提醒人们要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
专家指出,抽烟、酗酒、经常熬夜吃夜宵、在街头呼吸汽车尾气甚至吸入在家炒菜时释放出的油烟雾气等等,都存在着致癌的可能性。总而言之,人类不健康的衣食住行都有引起癌变的可能,这种癌症就是“生活方式癌”。改变生活方式,就可以改变癌症发生的概率,这是预防“生活方式癌”的最大动力。
杀手2:外界环境污染
专家指出,绝大多数的癌症不是仅由内因或外因引起,而是由多种因素,内外因交互、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外因主要是环境因素。肿瘤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高脂肪会影响肠道菌群和某些胆酸与胆固醇的水平,而这些则可成为结肠癌的促进剂。饮食中脂肪摄入与大肠癌流行之间呈正比,脂肪摄入量高的人群大肠癌发病率明显增高。上海营养学会副理事长蒋家琨教授指出,现在饮食单一,白面、大米,很少食用杂粮,使得人体热量增加,也是癌的发生诱因之一。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有人在动物身上做过一些有趣的试验。他们发现,限制小鼠饲料的摄入,即减少糖的摄入(减少热量的供给),可以明显地减少其癌肿的发生。在一些癌症患者中也有类似的发现。超重的人,某些癌也较易发生,如胆囊癌、子宫体癌的机会较其他人大大增加。
过量饮酒也是诱发癌症的重要因素。过量饮酒与口腔癌、咽癌、喉癌、食管癌、肝癌、直肠癌、乳腺癌的发病,有密切关系。对于口腔、咽喉部的癌肿来说,过量饮酒者的发病率比非过量饮酒者高出两倍以上,食管癌和酒的关系则更为密切。
杀手5:心理因素
科学家已经发现,众多的环境因素与癌症的发病有关。与此同时,科学家们的研究还表明,心理因素同样可以成为癌症的诱因。
有研究证实:在情绪好时,大脑的情感中枢会分泌出一种有利于健康的“脑内啡肽”物质,这种物质既可镇痛,又抗衰老,且能激活免疫系统功能,抑制癌细胞和有害微生物的生长。相反,在情绪不好时,会使肾上腺素皮质酮分泌增加,这种激素进入血液后,可损害人体免疫功能,引发正常细胞癌变。美国一学者曾对8000名癌症病人进行调查,其大多数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都发生在失望、孤独和其他沉重打击与精神压力频繁发生的时期。我国也有调查资料表明,许多癌症患者发病前半年有较大精神刺激,其比率超过50%以上。(任茗)
评论
重视健康消费教育
本报记者 章关春
据媒体报道,近年来我国的牛奶消费逐年增加,但其产量仍然低于白酒产量,平均到全国每个人,每天喝牛奶仅为两瓶眼药水的量。浙江省部分地区最近调查表明,人均烟酒费用支出比医疗保健费用支出高1倍以上。
牛奶是人体钙质的重要来源,其营养价值和免疫功能一直为医学专家所推荐。而吸烟和喝酒,不仅对身体无益反而有害。然而,市场上几元钱一袋的牛奶,却卖不过贵得多的普通瓶装酒,甚至每逢节日,千元左右一瓶的“茅台”竟成了紧俏货。白酒业和烟草业蒸蒸日上,酒价、烟价居高不下的同时,奶制品却出现滞销。陶醉于酒浪滔滔中的酒民、烟雾缭绕中的烟民队伍不断壮大,而因缺钙导致佝偻病、骨质疏松症等患者却越来越多。这表明,用于“伤身”的钱超过用于养身的钱。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但不讲究科学消费,不重视保健消费的问题更加突出,特别是“吃出来”、“玩出来”的病如滋补病、烟酒病、节日病、减肥病、娱乐病、网瘾综合征等越来越多。“富贵病”甚至侵袭到眼部,由于营养过剩引起的糖尿病白内障眼底病变患者不断增加。
因此,很有必要重视消费教育,除了向公众深入宣传消费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外,更要指导消费者建立科学的消费观念,明确在提高生活质量过程中应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注意什么,倡导适度、合理、科学、健康的消费行为。尤其应围绕健康问题加强消费教育,从而树立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提高卫生知识水平,提高医疗保健消费在家庭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改变不合理的消费结构,真正做到奔小康,首先保健康。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