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瘀血”在《金匮要略》中的诠释
摘要:本文论述了《金匮要略》对瘀血的认识,《金匮》中明确指出“瘀血”的名称,而对不同疾病出现瘀血的症候时又有不同的名称,如干血、积、癥、血痹、肝着、黑疸等。瘀血的病因病机可以用张仲景的三因病症加以分析:邪气由外从皮肤而入,壅塞脉道,形成瘀血;邪气由经络血脉深入脏腑,瘀血停留结聚,则为并由内起;三为房事、金刃、虫兽所伤,形成瘀血。瘀血的外在表现有其共同的特征,又有多样的临床表现,但瘀血阻滞,气血不通是其共同的主线。《金匮》中明确提出血阻成瘀,应用下瘀血的方法,其所用活血类方剂可分为:知血活血法、活血化瘀法、破血逐瘀法三类。
《金匮要略》为后汉张仲景所著,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典著作。书中有关“瘀血”的论述有32处,其中内科论“瘀血”15处;外科论“瘀血”1处;妇科论“瘀血”16处。其中在《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篇中比较具体论述了瘀血的脉证治法,其余皆散落在各篇章中。现将瘀血的名称、病因病机、证候及治疗等整理如下。
瘀血之名称
在《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篇中明确指出“瘀血”的名称。对不同疾病出现瘀血的症候时又有不同的名称。
干血:见于《血痹虚劳病脉证病治第六》“内有干血”、《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此为腹中有干血著于脐下”及《妇女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内有干血,下白物”,由于正气内伤,气血伤残,阴液亏耗,“五劳虚极羸瘦,……经络营卫气伤”则“内有干血”;产妇,气血虚衰,血液干涸而“著”于脐下;妇人“经水闭不利”,“脏坚癖不止”,经水闭结,瘀血内阻,阻于胞宫。可见“干血”都存在着阴营耗损或亏虚的前提,“干血”者,血干而成瘀。
积:见于《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病治第十一》“积者,脏病也,终不移”,等。“瘀,积血也。”(汉·许慎《说文解字》)瘀血只是“积”的一种类型,血瘀结聚于脏腑脉络,根蒂深固,称为血之“积”,“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
癥:见于《疟病脉证并治第四》“此结为癥瘕”及《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妇人宿有癥病”,为腹腔内结聚成块的一类病(《中医大辞典》),瘀血淤积成块则为血之“癥”。如疟邪深入血络,假血结于肋下,聚而成块,“此结为癥瘕,名为疟母”。(《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血痹:风邪搏于血脉,血为之停滞(《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肝着:肝气不疏,气滞血瘀,“肝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故名肝着”(尤在泾《鳖甲煎丸亦属此类。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510405) 缪晓路
惠州市中医院(广东,516001) 朱颖文
- 《桐君采药录》考察
- 《素问》《太素》正文对照考正
- 论《傅青主女科》气血相伍的治崩特点
- 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的骨伤科成就
- 《素问》校诂派治学特色
- 《名医类案》导读
- 《外台秘要方》对黄疸研究的贡献
- 三种日本古代按摩名著述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