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止眩汤治疗颈性眩晕45例

  【摘要】 目的 观察自拟止眩汤治疗颈性眩晕的效果。方法 按随机法将75例患者分自拟止眩汤治疗该病45例为治疗组,30例用颈复康颗粒剂治疗为对照组。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82.2%,总有效率达95.6%;对照组显效率60%,总有效率达8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显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自拟止眩汤治疗颈性眩晕明显提高显效率。

  关键词 颈性眩晕 自拟止眩汤 中药治疗

  颈性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椎动脉供血不足,临床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症候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常易反复发作,属于祖国医学的“眩晕”范畴。目前治疗方法颇多,我们从张介宾“无虚不作眩”入手,考虑“因虚致瘀”为最终结果,结合现代医学,自拟止眩汤治疗该病45例,颇有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共有75例颈性眩晕病人,治疗组45例,对照组30例,均系1996年1月~2002年1月就诊的病人,男34例,女41例,年龄27~69岁,平均48.5岁。治疗组,男20例,女25例,年龄27~69岁,平均51岁;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29~60岁,平均52.3岁。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 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症状表现:症状为阵发性或持续性眩晕,多于回头转颈、起床卧床、伸屈脖子等头颈体位改变时发生;并常伴有头痛,颈痛,恶心呕吐,胸闷,心慌,出汗异常,视力减弱模糊或记忆力减退甚则晕厥。临床体征:颈椎生理弧度变浅,颈椎棘突偏歪(尤其C 2 、C 3 棘突),颈肌较紧张或两侧紧张度不对称,颈活动不同程度受限,颈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Adson’S试验阳性。X线检查: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颈椎后缘增生,伴项韧带钙化,左右斜位横突孔变尖,钩椎关节增生。所有病例均经颅脑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确定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并均排除耳源性、眼源性眩晕,神经官能症及颅内肿瘤等疾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采用自拟止眩汤治疗,方由熟地15g,山茱萸15g,淮景岳全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391-396.

  2 阴健,郭力弓.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运用(1).北京:学苑出版社,1994,111.

  作者单位:310007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