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是由多种原因、多种类型组成,原发于肾小球的一组疾病。其病程冗长,病情顽固,预后较差。近年来我们从中西医结合角度对慢性肾炎治疗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探索,提出慢性肾炎的治疗应重视三个结合,即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的结合,补虚与泻实治法的结合,中药与西药用药的结合;强调一个方面,即活血化瘀药在慢性肾炎的运用。现简介于下:

  1、宏观与微观辨证的结合 宏观辨证是科学的、系统的、最具自身特色的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宏观辨证,缺乏对肾脏超微结构、生化改变以及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的深入探究,从而影响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对预后的准确判断。如隐匿性肾炎常因临床无宏观症状可察、可辨而造成漏诊和治疗上的盲目无所依从。又如多数肾脏疾病宏观症状的改善或并不代表疾病真实意义的好转或痊愈,患者常有蛋白尿、血尿、血生化以及肾脏病理改变的持续存在或潜在发展。因此,临床上我们十分重视对中医辨证的微观指标的探析。通过宏、微观辨证的有机结合,来准确地把握疾病的证候类型、发展转归和预后。

  近年来的临床研究发现,慢性肾炎患者尿蛋白的选择性、血尿的出现、尿渗透压和血尿渗比、血液流变、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肾功能的分期以及肾脏病理等诸多改变均与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的相关性。如多数慢性肾炎气虚型的患者呈高度选择性蛋白尿,而气阴两虚型、肝肾阴虚以及脾肾阳虚的患者则尿蛋白选择性差;又如血尿的发生多见于肝肾阴虚型,其次为气阴两虚型,而少见于气虚型、脾肾阳虚型。

  以辨证的微观指标作为对中医宏观辨证的补充,大大地丰富了肾脏病的辨证内容,同时也增加了肾脏疾病中医辨证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2、补虚与泻实治法的结合 慢性肾炎的病程冗长,病情缠绵、反复发作,顽固难愈。在临床各个阶段,往往以虚实兼挟、交互错杂为其显著的病理特点。病程中或因虚致实,或因实致虚,以致虚实互为因果,形成病理上的恶性循环。临床上补其虚易助其实,泻其实易增其虚,治疗上相互挚肘,以致于用补还是用泻,常令人心生犹疑,裹足不前。对此,应给予补泻同施之法,根据虚、实之标本主次,或以补虚治本为主,泻实为辅;或以泻实治标为重,补虚为次,意在补虚不忘其实,泻实不留其虚。如慢性肾炎病程中每多出现阴虚兼挟湿热的证候,滋肾养阴又有碍于湿热的清化,清热利湿则不利于肾阴的恢复。于是我们常用滋肾养阴与清热利湿于一方,并根据阴虚与湿热证候之偏重,或以滋肾养阴为主,伍以清热利湿;或以清热利湿为重,参以滋肾养阴。于是湿热除而阴不伤,真阴复而湿不增。补泻同施,并行不悖,相反相成,各取其长。

  3、中药与西药用药的结合 在慢性肾炎的治疗上,应注意发挥中西医两方面的优势,重视中西药物的联合运用。

  1中药辨证与西药对症治疗:如在慢性肾炎治疗中常在中医辨证治疗的基础上,针对患者所出现的水肿、高血压、呼吸道或尿路的感染,及时给予利尿、降压、抗感染等对症疗法,确能明显地提高临床疗效。

  2针对中医病机的中西医药联合运用:如慢性肾炎瘀血证的治疗,除了给予中药活血化瘀类药物,如丹参、川芎、赤芍、益母草、川芎等,并配合西药潘生丁、华法令、尿激酶和链激酶等血小板解聚药、抗凝药和溶栓药。通过中西药物的联合运用,以达到理想的活血化瘀效果。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