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上进口中国药材

  外资在我国生物医药领域大肆“圈地”,有关部门应及时出台应对之策。

  《瞭望》新闻周刊从多种渠道获悉,一些跨国资本正在我国生物医药领域展开了一场新药“圈地运动”,他们通过合作、收购、兼并等合法的资本运作手段,试图尽量获取我国那些只差一步就将成熟的科研成果。而我国目前对高科技企业虽然有风险投资机制,但在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却缺乏产业投资机制,导致很多科研活动是“为他人做嫁衣”,成果最后落入外资“腰包”。

  在中国土地上“进口”中国药材?

  在上海张江药谷一幢窗明几净的实验楼里,本应是踌躇满志的副主任医师黄寰,却在记者面前流露出焦虑和不安。

  作为上海一家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寰花了11年时间研究发现的一种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的天然植物——肾参(俗称),眼下已进入三期临床试验,获得国家新药证书指日可待。

  长期以来,国内外对更年期综合症的治疗都是使用激素替代疗法。由于激素会导致癌变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增高,近几年西方国家已经开始慎用或禁用,为此,世界各国医药工作者都在寻找和研究疗效确切、又无任何毒副作用的新产品。来自天然植物、不含激素的肾参,非常有希望成为这类新药。特别是肾参为单味药材,能解决中药难以控制质量的问题,一旦产品上市,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非常可观。

  然而,作为肾参的发明人,黄寰心中却常有“隐痛”,因为在2003年由于资金问题,当地政府风险投资65%的股权已全部转让给外资,黄寰自己的35%股权也在外资一次次增资中稀释,目前仅剩10%,公司完全被外资控股。

  新药材的开发,在全国可谓罕见,何况肾参还是一种在《青蒿素的覆辙。现在拯救还来得及,因为中方科研人员在技术上、经营上还占主动,公司正面临再次融资,外方也愿出让一部分股份。但是,一旦确立了投资方,新药证书下来后,一切就由不得我们了。”

  受访的专家希望,在我国传统的中医药领域,国家应该出台相关保护政策,限制外资股权,不能让其控股,因为股权就是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