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模式中药研究

  针对创新中药及提高中成药质量的关键技术与理论问题,北京中医药大学和清华大学开展的方剂组分配伍化学特征、活性变化、时序效应分析和应用三位一体研究模式——“方剂组分活性跟踪与配伍方法的建立与实践”日前获得了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该课题负责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李澎涛追述取得这项成果的艰苦历程,体会颇深。

  想前人未想之事  走前人未走之路

  李澎涛介绍,这是源于中医药行业第一个国家“973”项目,属于中药现代化技术领域的成果,是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该研究在方剂复杂组分生物活性评价和组分配伍作用原理分析基础上,阐释了中药方剂配伍理论的科学内涵,建立了一套中药物质基础与活性研究的技术路线,为创新中药和中药质量控制研究提供了新方法。他体会到,想前人未想之事,走前人未走之路,才能真正实现思路上的突破。针对方剂这样一个复杂体系,课题组集思广益,独立思考,敢于超越,在前期众多现象发现的基础上,提出了方剂配伍的多靶点效应、组分相互作用及作用环节关联的时序效应三位一体整合调节的研究模式,特别是药物组分在体内形成的化学环境对相关靶点受体功能影响的分析设计,突破了经典药理学研究的思路。这是该研究实现组分配伍多靶点整合效应回归中医方剂理论的根基,再加上良好的科研环境,专项领导集团的指导,多学科合作、优势互补、优良的研究技术与方法以及团队精神,使得这项研究得以顺利开展并取得了巨大成绩。

  他回忆,中医药基础研究能进入国家“973”专项是行业领导和专家艰苦努力的结果。1998年,该课题虽经大家努力,终因课题涉及的内容复杂而未能获得立项。1999年,在王永炎院士、张伯礼院士和王一涛教授的策划与带领下,以方剂这一个关键科学问题为研究目标终于获得了国家“973”立项。王永炎院士强调该研究必须“从中医理论出发,深化科学内涵,研究结论要回归中医理论”。落实到具体的技术路线上,既要为建立于实体本体论的现代生物科学所认识,又要保持具有关系本体论哲学思想的中医理论特色而回答行业内的质疑,李澎涛深感压力沉重。

  淡泊名利做实事  求真求新勇进取

  2000年1月,课题组开始了艰难的研究工作。5年中,李澎涛领导的课题组牢记王永炎院士“有爱国主义激情与海纳百川的胸怀;耐得住寂寞,淡泊名利得失;求真存异,开拓进取;诚实做人,老实做事”的教诲,5年中没有任何回报。虽然偶尔有一些成功的喜悦,但更多的是寂寞和痛苦。

  随着研究工作的逐步深入,大量的重复验证工作使得研究人员身心疲惫,课题验收时原始记录本的总重量达到280kg,组织学切片8万多张。当然,由此所带来的是经得起验证的科学的研究结论,并得到了多项国家“863”和“十五”攻关计划的支持。该研究创建了多波长指纹图谱技术,被中药制药企业在生产工艺的质量控制和新药研发上广泛应用,并显示了奇特的优势;创建依极性分段采用不同技术的指纹图谱表征方法,解决了以水煎煮为基本提取方式的方剂组分关系研究的技术瓶颈;建立了以指纹图谱特征信息跟踪为手段的方剂组分配伍化学—效应—毒性分析方法,实现了以减毒增效为目的的有效组分优化配比,开发6个现代化中药新药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显示了良好的安全有效性。这一系列推广研究又佐证了该成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该项目建立的技术方法,获得9项发明专利,授权7项获得实施,发表学术论文81篇,SCI收录22篇。

  面临困难不退缩  团结奉献向前进

  在长期的科研工作中,课题组主要经历了三个方面的困难。首先是人才缺乏。特别是在前期“无功无为”的基础阶段,有的同志离开了课题组,使得研究工作举步维艰。其次是中医药学术争鸣中的浮躁影响不时冲击着课题组研究的思路和方向,如“中医现代化就是中医西化”,“中药现代化就是弃医存药”等。再一个困难是我国的科研基础条件还存在很大差距,以至无力抵御天灾的影响。2003年发生“非典”,以致实验动物吃紧。课题组成员以坚定的信念、执著的追求、踏实的作风和埋头苦干的精神战胜了种种困难。

  令李澎涛不能忘怀的是,这项成果的取得,与清华大学罗国安教授研究团队的密切协作是分不开的。一个团队紧紧把握中医理论和药理方法,另一个团队创新引进了国际上最先进的化学分析分离技术,两者配合天衣无缝,各自发挥优势,使得方剂的复杂构成在一个整体环境下获得了科学的有机还原。还有北京中医药大学科研中心的高级实验师张家俊已届60岁,亲自配制试剂、测试记录和整理数据并彻夜工作;基础医学院科研中心高级实验师贾旭除参与动物造模、取材等关键工作外,5年间独立完成本研究及其他各项研究工作11万张病理切片;北京中医药大学药厂原厂长张素斋、高级工程师王积福则不遗余力地根据组分筛选的需要,及时做出质量严格的实验制剂。还有很多研究人员,虽然在获奖人员名单上找不到他们的名字,但他们也对课题研究做出了无私奉献。

  谈起对未来的展望,李澎涛说,从科研环境来说,当前是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又一个春天,提倡原始创新,学术民主,打破论资排辈常规,为青年人的成长创造了更加优越的条件。从个人来说,带领着一支年富力强、学科构成合理、积极进取的研究团队,将在脑病病理新发现、脑病药物理论突破和中药创新研究等方面,为中医药的自主创新和服务能力提高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