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预防历史(二)
二、中医预防学的初步形成阶段(战国~晋隋)
如果说从远古至春秋是中医预防学的萌芽时期,那么大约从战国、秦汉直到隋代则是中医预防理论的初步形成阶段。这一时期,人类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促进了中医预防事业的向前发展。人们从单纯地针对自然界的各种异常现象进行预防,逐步发展到对生物体从生理、病理、心理、社会诸方面采取防病措施;从被动的防病逐步发展到主动的预防,且方法有了明显改进;不仅注重实践,并开始从理论上进行阐述,分析防病机理,相关著作或专论亦不断产生。
(一)关于预防思想:《黄帝内经》主要产生于战国至秦汉之际,其中有关预防的论述构成了该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首篇《上古天真论》主要阐发了养生防病措施;次篇《四季调神大论》进一步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汉代《淮南子》谓:“良医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仲景也把“治未病”者称为“上工”,充分强调防病的重要性。这一时期,皇甫谧的《甲乙经》、葛洪的《肘后方》、巢元方的《寿世保元》,清代曹慈山的《老老恒言》与唐千顷的《大生要旨》等等。各种健身之术的广泛流传,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身体素质,防止疾病产生,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