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麝香保心丸的研发与临床应用看中药现代化——遵循传统,尊重科学,发扬创新

  拥有5000年历史的传统中医药,是一门华夏儿女都为之自豪的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体。目前,中医药在疾病的预防、控制中仍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药的发展曲折漫长。回顾麝香保心丸研发应用三十年来的体会,中医药现代化之路应当做到遵循传统,尊重科学,发扬创新的原则。  遵循传统——中药生存的基石  以冠心病的治疗为例,传统中医药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疾病。现存最早的医书即战国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就有“胸痹”的记载:“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自痛,两臂内痛”、“邪在心,则痛心背”、“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与现代冠心病心绞痛临床描述非常接近。古代在急救方面亦有许多丰富的经验,即使从张仲景《金匮要略》一书中的急救方法算起,也已有二千年的历史了。中医药的有些治疗方法不但在过去长期领先于世界,而且至今仍有其独特的应用价值,如单纯应用西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为14.8%,加用中药组的死亡率则为6.5%,效果有明显的差异。到宋代时,药物方面《动脉粥样硬化的长期作用,还能促进缺血心肌血管新生,减少远期危险事件。中药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使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在麝香保心丸上得到体现:高血压和低血压,心率快和心率慢的病人都显现出良好的安全性。中医药所蕴涵的科学性,必须通过科学的方法验证,才能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图1)。  发扬创新——新时代的生命力  在疾病的治疗中,中药的优点可谓赫然在目:化学药物注重对生物受体的单一作用,而中药更注重对人的整体作用和对自然反应的调节作用;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日渐突出,而中药毒副作用小;化学药在经历多年的高速发展后,正普遍面临研发瓶颈,但中医药自古至今已形成一整套完整、严谨的实践和理论基础;中药在疾病预防、老年病和慢性病治疗中有明显优势。  如何对中医药进行发扬创新是对中国医药科研工作者的挑战。一直说中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宝库,只有通过现代化的方法,才可以在其中有巨大发现。2000年,Carmeliet 等提出了治疗性血管新生的概念,即通过干预促进血管生长的细胞因子或受体,促进缺血心肌新的小血管生长,达到恢复缺血心肌血供的目的。在对麝香保心丸的临床观察中发现,很多病人使用一段时间后,心绞痛发生减少、心血管危险事件减少,并且停药后这些情况继续存在,通过对细胞培养、动物模型的研究,并经过人体心肌核素显像、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技术监测,确实发现了麝香保心丸具有促进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作用,成为治疗冠心病的又一重要机制,并且中成药是通过对机体原有的血管新生的正相调节起到促进的作用,与西医通过引入外来的细胞因子进行促进完全不同,避免了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完全有可能通过治疗性血管新生、抑制血管炎症、稳定易损斑块,抑制心肌纤维化等方面对已有的方剂进行筛选或重新组合,进行中成药的二次开发。  中药现代化展望  中药现代化的道路是宽广的,其研究的范围、方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持续十几年的中药现代化路径选择的探索中,存在着完全不同方向的争论。只有通过更广泛深入的研究,开展横向联系、组织大协作、多学科的配合研究,才能促进中药现代化有新的发展。对使用中药的问题,应该贯彻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应当允许复方的研究。中医理论的精华在于辨证施治,更加注重人体机能的平衡与和谐。与西药相比,中药发挥效果要靠多味药材的互相牵制和互相协调。教条地使用西药的标准来衡量传统中药,必然曲解中医药的精髓和灵魂。从一个药的研究逐步深入,搞清有效成分及其结构,不失为一种好的研究方法,但不可能等到所有的单体或有效成分都搞明白了再进行临床研究。例如麝香保心丸,对复方中药依照现代方法进行药物机理和疗效的验证,可以很好地满足现代的临床治疗需要。另一方面,对单味药来验证疗效,进而提取、分离、纯化有效成分或单体制成新药,譬如通过对中药丹参的研究,提取出丹参素、丹参酮,直至现在的丹参多酚酸用于治疗冠心病,是中药现代化的又一个方向,不同的方向,但都能达到有效治疗疾病的目的,也就是所谓 “殊途同归”。展望未来,中国需要提出自己的中药标准,让世界来承认。遵循传统,尊重科学,发扬创新是中药现代化的发展方向。科学发展的日新月异,为中药现代化提供了崭新的思路、方法和机会。

  作者简介  戴瑞鸿,麝香保心丸主要研发人,1930年出生,浙江温州人,1955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内科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心脏学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国家中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化与临床研究室主任,长期致力于心血管病,尤其是冠心病及心肌梗死的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