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不容忽视

  10月18日,来自全国农业系统的代表们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2003北京国际检疫检验技术研讨会”。记者就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一些问题采访了与会代表。

  人们为抑制致病或致腐败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在动物源性食品的生产、加工、储运过程中使用某些药物和添加剂。这样虽然可以提高食品产量,但可能使食用者出现食源性疾病。医学、毒理学和分析化学等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认识到滥用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不仅使耐药微生物滋生,还会导致食品中不安全物质的残留,构成对人类健康的另一种威胁。

  中国饲料工业协会李美同研究员说,动物源性食品中有害残留物包括兽药残留、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物残留三大类。它们在我国分布的情况并不平均。例如,在集约化动物饲养场,由于兽医、畜牧人员的知识水平较低,存在着滥用药物的情况;而在农村,由于农户的养殖规模较小,农民买不起兽药,他们生产的动物产品反而没有药物残留。

  由于我国动物源性食品的总产量比国外低得多,因此,在我国食物中毒的事件中,由动物源性食品中有害残留物造成的中毒事件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但李美同同时指出,随着这几年国人食用动物产品数量的增多,人们摄入有害物质的可能性也相应地增大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仍然是“瘦肉精”(盐酸克伦罗特)的使用。

  “瘦肉精”是临床上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药物,其允许使用的剂量非常小,如果摄入的剂量过高,会产生很大的副作用。使用“瘦肉精”的情况在国外早已存在,包括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也曾出现过人食用了含有“瘦肉精”的动物产品发生中毒的事件。

  李美同研究员说,“瘦肉精”并不是农业部批准使用的药物,而是个别人未经农业部批准便使用推广了。他们只看到药物对猪生长的有效性----生长得快些,瘦肉多一些,而没有考虑安全性。

  我国某些地区使用“瘦肉精”非常广泛,情况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持相同观点的河南省农科院副院长张改平对记者说,养殖业在我国的利润较低,不赚钱甚至赔钱。而使用“瘦肉精”,却能够促进动物的生长,提高饲料的报酬率,即同样数量的饲料,使用含有“瘦肉精”的饲料,能减少动物肉中脂肪的含量,提高肉质,增加利润。张改平同时提到,“瘦肉精”的使用与这几年人们更注重自身健康,不愿吃肥肉的生活习惯也有一定的关系。于是,一些法律观念淡薄的人,在利益的驱动下,选择了这种“快速”的养殖方式。

  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代表告诉记者,使用“瘦肉精”的情况在他所在的地方普遍存在,相关部门也在大力查处,有的经营者还因此被判了刑。记者想了解具体的细节,但却被这位代表拒绝了。他说,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当地广泛开展了养殖业,人们都希望在短期内看到经济效益。这样,使用“瘦肉精”便成了脱贫致富的捷径。政府部门查处,使残留“瘦肉精”的动物产品无法销售出去,会极大地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是一种非常矛盾的情况。据他说,“瘦肉精”在当地的任何药店都可以随意买到,没有限制。对此,他呼吁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加强对这种药品的管理。

  据一位来自福建某市农业局的代表介绍,他们那里也存在着养殖业使用“瘦肉精”以及抗生素的情况。这位代表说,“瘦肉精”一般应用于动物的生长期,在动物即将长成时便停止使用,以减少这些药物在动物产品中的残留,从而尽可能逃避检疫检验人员的检查。

  对于抗生素,李美同掌握的情况是,一些集约化饲养场使用的情况较为普遍。例如养鸡场,由于鸡群互相拥挤在一起,很容易出现传染病的发生,某些养鸡场也改变了传统的饲养方法。例如,将地上群养的方式改为网上群养。由于鸡粪都从网眼漏到了地上,大大减少了通过粪便传染疾病的机会,使用的抗生素也减少了,最终达到了减少动物产品药物残留量的目的。

  一位与会代表分析说,近几年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一是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百姓生活水平较低,急需改善经济状况;二是国家开展食品放心工程的时间与国外相比起步晚,并且由于各种因素,国家制定的政策、法规很难较好地在地方上实施。据河南省农科院副院长张改平介绍,现在“瘦肉精”的使用已经出现了越来越“科学”的趋势,“准确”的使用剂量使得检疫检验人员很难从动物产品中将其检测出来。

  专家们建议,保证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应该在政府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检疫检验水平的同时,大力加强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的管理,提倡严谨的科学技术学风,培训兽医和畜牧养殖人员,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