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食盐专营专卖遭到私盐生产严重挑战

  食盐专营专卖是国家的一贯政策。然而在国内一些地方,特别是福建省,这一政策正日益受到严重的挑战。

  福建省从2000年开始实行盐业结构调整以来,尽管取得实效,但至今仍有55家理应废转的小盐田尚未停转,这55家小盐田大部分长期处于无证经营状态,目前尚在生产私盐,其生产的私盐一部分流入食品加工企业,给食品安全造成潜在的威胁;一部分流入市场,是造成福建省沿海一些县(市、区)消除碘缺乏病尚未达标的根源。业内人士呼吁,福建取缔废转的小盐田刻不容缓。

  我国对食盐实行专营专卖政策,由各地盐业部门按计划组织生产,专营专卖。福建在我国历史上就以盛产海盐著称。由于盐业生产供过于求,福建2000年开始实行盐业结构调整,控制食盐生产总量,决定废转一批盐场,迄今为止已累计废转107家盐场,压缩产能30多万吨。与此同时,食盐的产销秩序明显好转,碘盐年销量从1997年的8万多吨上升到2003年的16万吨,在国内跨入“基本消除碘缺乏病危害”省份行列。但近一阶段,受100%暴利的驱使,私盐在沿海一些地区有泛滥成灾之势,食盐专营专卖政策日益受到私盐贩子的挑战,大量无证生产、品质低劣的私盐流入食品加工场、农贸市场,流向餐桌。据悉,福建无证小盐田生产的私盐每年多达4~5万吨,其根源就是福建省目前还有55家理应废转的小盐田尚未停转。

  专家介绍,私盐多是直接晒制的海盐,对人体危害不容忽视。首先是私盐里含有有害物质,其二是无证小盐场环境污染严重,最大的危害就是私盐不含碘。目前的私盐贩子往往是集生产与贩卖于一身,产、销“一条龙”,一些私盐贩子结成团伙,明目张胆、规模贩运,甚至暴力抗法;更多的私盐贩子为逃避打击,采取“化整为零”的“游击战术”,更趋狡猾、隐蔽,以城乡结合部的民房为私盐包装批发、转运中心,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食盐贩私不论是规模贩运还是“化整为零”,目前均已形成庞大的销售网络,据盐业部门介绍,在闽南等地就有专业私盐村。

  在打击私盐上,这几年福建各级盐政缉私部门费尽心机,堵、截、查多管齐下,尽管也取得一定战绩,但由于多种原因,只能是治标不治本。盐政缉私部门有关人员指出,目前执法困难有两大原因,一是盐政执法难以进入生产源头,私盐的源头在无证经营的小盐田,而小盐田多属于村集体所有,一些地方对私盐生产的“保护”也就成了“村务”,这使得盐政执法人员很难进入源头;另一原因是私盐作为劣质食品进入消费市场,市场遍布城乡各地,盐政部门对消费市场鞭长莫及。盐政部门的缉私主要职能仅局限在打击贩运私盐上,生产源头和消费市场两头成了盐政执法盲区,盐政执法既无法有效取缔小盐田的私盐生产,也无法有效杜绝私盐进入消费市场。

  业内人士呼吁,要确保食盐市场的净化,进一步提高碘盐的普及率,加快盐业结构调整,彻底治理小盐田,才是治本之策;只有盐政、公安、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联合形成执法合力,才能坚决制止无证无照小盐田的违法生产,从源头上取缔私盐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