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疫苗距离我们还有多远?

  12月1日,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艾滋病疫苗——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联合研制的DNA-天坛痘苗复合型艾滋病疫苗,开始在北京协和医院进行第一组志愿者的疫苗接种。国际上艾滋病疫苗研究已有20余载,但目前尚无有效疫苗问世,两项已完成Ⅲ期的临床试验均以失败告终。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这一进展无疑令人欣喜。那么,艾滋病疫苗究竟距离我们还有多远?是触手可及还是遥遥无期?

  ▲重重障碍重重山

  早在1981年,世界首例艾滋病患者被发现,从此艾滋病防治研究(药物和疫苗)日益受人关注。20多年后,根据不同的技术思路,艾滋病疫苗已经出现了几大类,如HIV病毒样颗粒化疫苗、多肽疫苗、蛋白亚单位重组疫苗、病毒载体疫苗、细菌载体重组疫苗、DNA疫苗、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以及治疗性疫苗。尽管对艾滋病疫苗的研究一度成为全球医药研发者追捧的热点,但是迄今仍然没有一种疫苗成功问世,这项工作的难度毋庸置疑。

  艾滋病病毒的变异复杂,变异率高的特性,是疫苗成功的最大障碍。专家解释,HIV基因组具有高度的变异性,非常容易产生变异株。不同地区分离的HIV株间的核酸序列存在差异,而且HIV表面糖蛋白的主要抗原决定基极端多变。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优势亚型有所不同,而且现有的HIV株还有可能发生新的变异。抗原性的差异导致HIV对T细胞显示不同的向性,从而逃避中和抗体的作用。正是因为艾滋病病毒不断变异的特性,很难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抗体。虽然也有不少科研人员在其不同领域取得了一些进展,例如,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科研人员成功地在兔子身上获得可以阻止多种艾滋病病毒入侵的抗体。但这种抗体对人体是否有效和安全,仍在进一步研究。而且,艾滋病病毒只能在人体外存活几秒钟时间,只从一个活细胞传播到另一个活细胞,给科研人员利用动物进行病理学研究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有效的AIDS疫苗必须能够迅速启动机体的免疫系统,但目前HIV致病机理和免疫机理至今尚未完全清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艾滋病疫苗的研发。一种有效的AIDS应当具有抗疾病发生发展和抗感染的保护作用,因而必须同时具备抵抗游离HIV和病毒感染性细胞的感染的作用。至今,众多的不确定性因素仍困扰着AIDS疫苗的研发,例如,科学界对基因工程疫苗的效果评价还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AIDS疫苗新思路的实践。

  总体来看,艾滋病疫苗的研究和应用涉及多门学科和复杂的社会系统,艾滋病疫苗研究和应用难度很大。有人认为,艾滋病疫苗研发现实中的最大困难在于未能在科学、经济等方面获得最充分的优先权,许多发展中国家没有能力进行大规模试验。此外,各国之间的抗HIV药物治疗普及程度不同,各国流行的HIV株也有所不同,加上各国研发条件的现实差异等等,这些现实问题令人困挠。也正因此,艾滋病疫苗研发的国际合作显得极为重要。

  ▲虽屡战屡败 但越挫越勇

  今年9月,被科学界广泛寄予厚望的艾滋病候选疫苗——复制缺陷型Ad5腺病毒载体疫苗Ⅱb期临床试验宣告失败,这个消息让世界各地的艾滋病疫苗研究人员感到震惊。《科学》杂志称:“艾滋病疫苗的研究遭到了一次致命的打击”。十多年研究,功亏一篑,国际制药巨头默克公司宣布放弃此艾滋病疫苗项目的根本原因是,开发的疫苗未能有效防止志愿者感染艾滋病病毒。

  此疫苗的临床试验从2004年开展,在来自不同国家的数千名18岁至45岁的志愿者中进行。这些未感染艾滋病毒的志愿者都属高危人群,其中包括同性恋者和性工作者。志愿者被分为两组,分别接种抗艾疫苗和安慰剂。结果741名接种疫苗者中有24人感染了艾滋病毒。而安慰剂组的762人中,仅有21人感染。因此专家建议停止试验。

  经此一役,大多数专家认为,寻找艾滋疫苗之路可能是漫长的,从动物实验、临床试验到人体试验需要时间;即使通过了一期临床试验,也仅能确定其安全性,不能确定其有效性。

  默克的疫苗项目的失败也仅仅是艾滋病疫苗研发路上众多失败案例的代表。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各国陆续开始了艾滋病疫苗研究,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离最后的成功还有相当的距离。面对这次的失败,国际艾滋病疫苗倡导联盟明确表示,“它绝不会结束人们寻找抗艾滋病疫苗的尝试。”

  截至目前,国际上宣布失败的艾滋病疫苗均为蛋白疫苗或非复制型载体疫苗,属于死疫苗。与国际上流行的艾滋病疫苗设计理念和技术路线大不相同,我国12月1日进入临床试验的是复制型痘苗病毒载体,属于活疫苗,能在动物体内引起很强的免疫反应。目前国际艾滋病疫苗界正出现从非复制型载体向复制型载体转变的趋势。我国正在进行的艾滋病疫苗临床试验正处于这一潮流的前沿,是当前惟一正在进行的复制型载体艾滋病疫苗临床试验。

  继续努力就会有成果,给人带来希望的消息也不时传出:今年4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和牛津大学通过揭开HIV-2病毒抗体遗传密码的神秘面纱,提出研制艾滋病疫苗的新道路;今年6月,瑞士洛桑大学与美国科学家合作找到了抗HIV基因,为研发艾滋病预防疫苗提供了新的可能。

  艾滋病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国家预防控制艾滋病专家委员会特邀委员曹韵贞教授认为,研制疫苗才是最终出路。但是,在疫苗没有产生以前,艾滋病病毒的抗病毒治疗仍然是拯救艾滋病患者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于艾滋病的防治,应该说现在只是看到曙光,而没看到希望。她解释“这两者是有区别的——曙光就看到那么一点点。希望是看到,马上可以来了。”世界卫生组织有关负责人表示,有效的艾滋病疫苗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问世,人们需要为之等待5年、10年甚至更尽管目前依然看不到艾滋病疫苗的希望,但是各国研究人员对此并未丧失信心。就在今年Ad5腺病毒载体疫苗研究失败之后,著名艾滋病研究专家何大一教授10月份在国内参加一个学术会议时表示,艾滋病疫苗是终结该疾病的惟一有效途径,这条路虽然很难,全世界科学家也要坚持不懈地探索下去。

  ▲相关链接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与世界卫生组织11月20日联合发布的《2007年全球艾滋病流行状况更新报告》估计,2007年全球共有3320万艾滋病毒感染者。

  据报道,艾滋病规划署指出,2006年艾滋病毒感染者数量的原估计值为3950万人,使用经过改进的估算方法重新计算的话,新的估计值为3270万人。2007年的报告中,对印度、安哥拉、肯尼亚、莫桑比克、尼日利亚以及津巴布韦几个国家艾滋病毒感染者数量的估计都比以往低很多;其中印度一个国家的感染人数就降低了一半,从原来的500多万人降低到现在的250万人。

  报告指出,尽管2007年非洲新增艾滋病毒感染者数量为170万,与2001年相比出现显著下降,但非洲仍然深受艾滋病影响。目前非洲大约有2250万感染者,占全球的68%。8个非洲国家的新增艾滋病感染者数量及死亡数量为全球总数的1/3。

  2007年,亚洲艾滋病毒感染者数量为490万人,其中新增感染者数量为44万人;因与艾滋病相关的疾病而死亡的人数为30万人。柬埔寨、缅甸和泰国的艾滋病毒感染率出现下降;而印度尼西亚和越南则出现上升,印度尼西亚是艾滋病毒感染率增加最快的亚洲国家,越南的感染者数量在2000年至2005年间翻了一倍多。

  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中国专题组11月29日联合发布了《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2007年)》,相关报道详见本报12月4日A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