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第七篇
病名。即伤食泻。《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过食作泻,名曰食泻,即胃泻也。”参见伤食泻、胃泻条。
病名。因饮食所伤而致泄泻。即伤食泻。以腹痛则泄,泄则痛减为特征。《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食泄,脉弦紧,腹痛则泄,泄后痛减。”详伤食泻条。
病名。小儿痫病因伤乳或伤食而发者。《诸病源候论·痫候》:“痫者,小儿病也。十岁以上为癫,十岁以下为痫。其发之状,或口眼相引,而目睛上摇,或手足掣纵,或背脊强直,或颈项反折。”发病之源,有风痫、惊痫、食痫三种。食痫者,因乳哺不节所成。《奇效良方》卷六十四:“食痫为病,伤肉食,手足搐动,角弓反张,或拳挛,或张狂大声,如羊如犬大叫,吐出饮食方定。其饮食尽被痰涎包裹在其中。”参见痫、五痫条。
①记述可供食用的药物学著作之通称,又称食疗本草。
②食物药学著作。又有多种。⑴明·卢和《食物本草》四卷(一作二卷),刊于17世纪(即万历、隆庆年间)。此书与明·薛己《本草约言》卷三-四《食物本草》的内容全同。
㈡汪颖《食物本草》七卷。刊于1620年。⑶旧题《李东垣食物本草》,李东垣编。李时珍参订。七卷本,又有廿二卷本。本书虽系托名之作,就廿二卷本而言,内容丰富,全书凡58类,2000余条。不仅分类细致,解说较详,且对全国各地著名泉水进行了较详细的调查介绍。这一资料是十分宝贵的。根据书中有当时刊行者姚可成氏按语来看,姚氏或即为本书的编撰人。其年代约为1641年以后成书。
即辰时。相当于上午7点至9点。参十二时条。
治疗学名词。又称食肉则遗。复,复发。指某些热病恢复期,如过食劳腥肥腻,往往使病邪留滞,导致病证复发。《素问·热论》:“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吃一顿饭的时间。《素问·刺疟》:“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
服药法之一。病在心腹以下及补养药、驱虫药,应在饭前用药。《神农本草经》:“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
①指饮食水谷之气。《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②食通蚀。即耗散正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壮火食气。”吴昆注:“以壮火食气,故气得壮火则耗散。”
③气功术语。即服气,参见该条。
病名。因饮食不节,损伤胃气致疟疾而见善饥不能食,食后支满腹痛者。又称胃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叙论》:“病者寒热,善饥而不能食,食已支满,腹急(疒?@)痛,病以日作,名曰胃疟。六腑无疟,惟胃有者,盖饮食饥饱所伤胃气而成,世谓之食疟,或因诸疟饮食不节,变为此证。”《张氏医通·疟》:“食疟,因饮食不节,中脘生痰,加以风气乘之,故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善呕。实者二陈加枳壳、草果;因饥饱劳役而发,日久不止,脉虚者,理中汤加枳实、青皮;素有阴虚劳嗽,或因疟成劳,但于调理药中稍加桂枝、姜、枣可也,不可纯用祛风豁痰药;若表邪势盛,可用小建中、黄芪建中为主,后与生料六味丸加桂枝、鳖甲。”参见胃疟、疟疾条。
食用药物著作。书目见《旧唐书·艺文志》。三卷。唐·孟诜撰。本书为记述可供食用、又能疗病的本草专着。据《嘉佑本草》记载:“张鼎(唐开元间人)又补其不足者八十九种,并归为二百二十七条。皆说食药治病之效。”原书已佚,佚文见于《证类本草》、《医心方》等书中。1907年敦煌发现的一种唐人卷子写本残卷。原卷首尾均佚,内容只有残存的石榴至芋共26味药,均系食物药品。1925年东方学会曾就其内容抄录后出版排印本。
治疗学名词。又称食治。指利用饮食的不同性味,作用于不同脏器,达到调整机体功能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千金要方》有食治门,搜集《内经》至唐代以前用食物治疗疾病的记述。孟诜《食疗本草》记载了可供食用的药物,是较早的食疗药物学专着。
病证名。一名食复。病初愈,脾胃尚弱,因饮食不节以致病情复发。《伤寒论·辨阳明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自愈。”《广温热论》:“若因饱食过多而复者,舌苔必多黄。轻者损谷自愈,重者消导方愈。”
食物药学著作。
①四卷。清·柴裔撰。刊于1741年。
②一卷。清·费伯雄撰,约刊于1883年。本书首论各种食物的功用。主治、宜忌;其次按风、寒、暑、湿、燥、气、血、痰、虚、实十种病因分别论述各种治疗方法所须的若干食品。现存《珍本医书集成》本。
证名。饮食减少。《素问·气交变大论》:“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食减,四肢不举。”治疗详见不能食条。
病名。食积成瘕。《医说·症瘕》:“其发语声嘶,挹言语而不出,此人食结在腹,其病寒,口中常有水出,四肢洒洒如疟,饮食不能,郁郁而痛,此食瘕也。”参见食症条。
病名。即伤食泻。何惠川《文堂集验方·泄泻》:“食积泻,或胀或痛,痛甚而泻,泻后痛减,得食又痛,粪色白者是。”详伤食泻条。
病名。即伤食泻。《不居集·泄泻》:“食积泄,泄下腐臭,噫气作醋。”详见伤食泻、食积泄泻条。
证名。又称食呕。因饮食不节,损伤中气,不能运化,停食成积,中脘痞塞而发呕吐。证见胸前满闷,嗳气作痛,痛则呕吐,得食愈痛,按之亦痛(《症因脉治·呕吐论》)。参见食呕条。
证名。见《症因脉治》卷二。即食喘,详该条。
证名。又称饭醉。食入则困倦,精神昏冒欲睡。《东医宝鉴·杂病篇》:“食后昏困,宜用参芪汤、升阳补气汤。”参见饭醉条。
服药法之一。病在胸膈以上者,应在饭后服药。一般认为除补养药、驱虫药外,大都可在饭后服药。《神农本草经》:“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
解剖名词,即咽。《喉风论》:“咽通地气,饮食之道也,俗名食喉。”详参咽条。
人体器官名。即食道。上接咽部,下与胃的贲门相连的一条细长管道。是饮食入胃的通道。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阴都。参见该条。
病名。食入易消之证,类似消中。《证治准绳·杂病》:“有胃口热,食易消故瘥,《素问》谓之食瘥,亦类消中之状,俗名肚瘥。”参见消中、中消、心瘥条。
推拿穴位名。位于两颐下。《幼科推拿秘书》:“食仓穴,在两颐下。”
①通蚀。侵蚀,消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壮火食气。”
②饮食。《素问·上古天真论》:“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
③吃,吃饭。《素问·生气通天论》:“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菸?痔。”
④音寺(sì)。同饲。供给、依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精食气”,“形食味”。
病名。阴蚀之又名。赵贞观《绛雪丹书》:“凡妇人阴户中生虫生疮,名曰蚀疮。”详阴蚀条。
治疗学术语。指一种治疗原则。出《素问·三部九候论》。对实证应采用泻除的治疗方法。如实火、燥屎、食滞、痰积、瘀血、水饮等实证,可用泻火、攻下、消导、豁痰、祛痰、逐水等泻法,包括针刺中的泻法。
综合性医书。北京中医医院、北京市中医学校编。分上下两册。上册为中医学基础部分,包括基础理论,中药和方剂。介绍人与自然,脏象、经络、病机、辨证论治等中医基础理论。常用中草药567种,古今常用方剂(包括医院的经验方)360首;下册以现代医学病名。分述内、外、妇、儿、针灸与新医疗法等临床各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总结了前人以及编写单位近年来的临床实际经验,并有部分中西医结合的内容。1975年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儿科著作。胡光慈编。作者融会中西两种医学知识,以中西医对照方式,对常见儿科疾病扼要地予以介绍,并附治疗方剂。对儿科学的发展有一定积极意义,但也难免存在不够恰当的观点。1957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病因病理学名词。
①盛满的邪气。《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
②五邪之一。指从子脏传来且伤及母脏的邪气。《难经·五十难》:“从前来者为实邪。”吕广注:“今心王未必,是脾来逆夺其王,故言从前来也。脾者,心之子,子之乘母,是为实邪。”
病证名。痰症之一。证邪俱实之痰证。《景岳全书·杂证谟》:“凡可攻者便是实痰……以其年力犹盛,血气未伤,或以肥甘过度,或以湿热盛行,或风寒外闭皮毛,或逆气内连肝膈,皆能骤至痰饮,但察其形气病气俱属有余者,即实痰也。”治宜攻邪祛痰。参见痰证条。
证名。由外感、痰饮、宿食、气逆、火郁等所致的呕吐。《景岳全书·杂证谟》:“凡实邪在胃而作呕者,必有所因,必有见证,若因寒滞者,必多疼痛;因食滞者,必多胀满;因气逆者,必痛胀连于胁肋;因火郁者,必烦热燥渴,脉洪而滑;因外感者,必头身发热,脉数而紧。”治宜根据病因,去邪和胃。详见外感呕吐、痰呕、食呕、寒呕、热呕、气呕等条。
生理学名词。指女子从未来月经而无明显病状者。明·赵献可《邯郸遗稿》:“凡室女从幼经水未至,面色如故,饮食如常,名曰实女。”即石女。参该条。
脉学名词。指一种脉象。三部脉举按均有力。主实证。《脉经》:“实脉大而长,微强,按之隐指??先弧!薄缎W⑼甲⒙鼍鳌罚骸笆嫡撸?阳也。指下寻之不绝,举之有余,曰实。主伏阳在内,脾虚不食,四体劳倦。”
证名。挛证之一。见《证治准绳·杂病》详见挛条。
指与季节当令相合的剧烈之风。如春东风、夏南风、秋西风、冬北风等。《灵枢·九宫八风》:“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灵枢·刺节真邪》:“正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
病证名。指呃声响亮有力,脉象滑大。为胃实有火,痰湿阻滞所致。多见于伤食、急性胃火等疾病。宜和胃降逆,清胃火,化痰浊。
①指实证。《灵枢·玉机真脏论》:“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
②指实脉。应指有力的脉象。《灵枢·脉要精微论》:“胃脉实则胀。”
③指补法。《素问·宝命全角论》:“虚者实之。”张介宾注:“实,即补也。”《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
④充盛,盈满。《素问·上古天真论》:“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⑤充实。指被水谷或糟粕充塞。《素问·五脏别论》:“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⑥指草木的果实。《素问·五常政大论》:“其实满。”
⑦植物结果,结实,生长果实。《素问·气交变大论》:“草木茂荣,飘扬而甚,秀而不实。”⑧和“名”相对,指实际内容。《素问·王冰序》:“华叶递荣,声实相副。”
⑨真正的。《后汉书·华佗传》:“佗方术实工,人命所悬。”
综合性医书,十卷。明·缪存济撰。作者论述内科杂病及女科、五官、口齿、金疮病证,简述其病因、脉象于辨证论治较详。编次的特点,以脾胃诸证列于前,其他各病证除女科外,不列专卷叙述。现存明刻本,明抄本。
经外穴名。见《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在肘关节的后面,鹰嘴突起与桡骨小头间之凹陷处。主治肘关节疾患。直刺0.3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现代医学家。无锡人。少攻岐黄术,自学成才,早年即创办“江左国医讲习所”于沪,后赴山西任中医改进研究会任理事,并主编《山西医学杂志》。后曾避乱于武汉、重庆。胜利后至南京中医进修学校、江苏省中医学校任教。1955年由卫生部聘至中医研究院,任西苑医院内科主任,后于1961年派赴宁夏自治区医院中医内科主任。时氏学识渊博,古今中外,融汇贯通,致力于中西医汇通,著述颇丰,重要者有《时氏内科学》、《时氏生理学》、《时氏病理学》、《时氏处方学》、《中国时令病学》、《中国内科病学》、《中国妇科病学》等达十余种之多。
病名。见《瘟疫论补注·发斑》。又名时气发斑、温疫发斑、温毒发斑。其证伴见憎寒壮热,头痛骨节痛,拘急,满闷(见《温热类编》卷一)。参见温疫发斑、温毒发斑等条。
白喉专着。又名《治喉捷要》、《白喉捷要》。一卷。清·张绍修撰。刊于1864年。首论白喉证治,次载验方,文字虽然简略,但多经验之谈,是治疗白喉的重要参考书籍。现存初刻本等多种刊本。1959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将本书与《白喉全生集》全刊出版。
病名。
①即疫、瘟疫。见《温疫论》。因疠气疫毒从口鼻传入所致,有强烈传染性。《不知医必要·时疫》:“此症有由感不正之气而得者,或头痛,发热,或颈肿,发颐,此在天之疫也。若一人之病,染及一室,一室之病,染及一乡、一邑。”其证憎寒壮热,口吐黄涎,甚者?b厥谵狂。治宜疏利、解秽、清中、攻下等法。参见瘟疫、疫条。
②又指夏季所患之瘟疫。《辨疫琐言》:“春则曰春瘟,夏则曰时疫,秋则曰秋疫,冬则曰冬瘟。”
病名。见《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卷一。即疫痢。详该条。

《中医词典》r~s相关章节:
- 《扁鹊心书》免费下载
- 《病理生理学》免费下载
- 《病理学》免费下载
- 《丹溪心法》免费下载
- 《地震灾后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治疗手册》免费下载
- 《古今名医汇粹》免费下载
- 《古今医鉴》免费下载
- 《顾松园医镜》免费下载
- 《中医基础理论》免费下载
- 《急救广生集》免费下载
- 《景岳全书》免费下载
- 《中医名词词典》免费下载
- 《明医杂着》免费下载
- 《明医指掌》免费下载
- 《儒门事亲》免费下载
- 《圣济总录》免费下载
- 《生理学》免费下载
- 《寿世保元》免费下载
- 《万病回春》免费下载
- 《卫生宝鉴》免费下载
- 《轩岐救正论》免费下载
- 《药理学》免费下载
- 《医碥》免费下载
- 《医经国小》免费下载
- 《医门法律》免费下载
- 《医学纲目》免费下载
- 《医学集成》免费下载
- 《医学入门》免费下载
- 《医学实在易》免费下载
- 《医学心悟》免费下载
- 《医学摘粹》免费下载
- 《医学正传》免费下载
- 《张氏医通》免费下载
- 《中药基本理论知识》免费下载
- 《中医词典》a~b免费下载
- 《中医词典》c~d免费下载
- 《中医词典》e~f~g免费下载
- 《中医词典》h~j免费下载
- 《中医词典》k~l~m免费下载
- 《中医词典》n~o~p~q免费下载
- 《中医词典》r~s免费下载
- 《中医词典》t~w免费下载
- 《中医词典》x~y免费下载
- 《中医词典》z~其他免费下载
- 《黄元御医书十一种》
- 《中药材大全》免费下载
- 《中药方大全》免费下载
- 更多中医书籍 >>>免费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