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大规模三峡库区植物普查启动

  有望在三峡地区找到新的植物物种 新的植物种群将促进我国医学、基因学等学科的发展

  9月15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批9名专家抵达神农架西坡———重庆市巫溪县白果林场,开始植物标本采集工作。标志着由国务院三峡办组织的三峡库区有史以来规格最高、范围最大、最全面的最大植物普查项目启动。中科院植物分类学专家、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李振宇称,此次普查,有望在三峡地区找到新的植物物种。

  核实三峡植物种类总数

  据介绍,此次“普查”,植物专家兵分三路,从巫溪、武隆和湖北宜昌同时启动;整项目将持续三年时间,在三峡库区25个县、市、区采集植物标本28000份。

  三峡地区由于没有受到第四纪大陆冰川的破坏,成为中国三个特有植物分布中心区之一,保存着疏花水柏枝荷叶铁线蕨、中华蚊母树、川鄂新樟等国家一、二、三级保护珍稀濒危植物50余种,是我国植物资源战略基地。

  国务院三建委和国家林业局2005年的一份文件反映,根据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陆生动植物监测重点站的监测结果,三峡库区有维管植物6088种,其中包括亚种、变种等1100多个。但很多专家认为三峡库区植物种类并没有这么多,三峡库区植物种类存在争论。“正因为如此,我们要进行系统调查,进一步核实三峡库区植物种类总数。”李振宇告诉记者。

  评估蓄水对濒危植物的影响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蓄水后,受淹没影响的库区陆生植物有500余种,其中在库区淹没线下和移民迁建区内、需要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总共有290余种,还有大量的名木古树。致使三峡植物保护成为前所未有的难题。此次调查,专家将对蓄水给三峡库区珍稀濒危植物带来的影响做出评估。

  有望再次找到植物新种

  原国家林业局生态环境监测总站高工李建文称,外国生物学家从1868年就开始进入三峡地区进行调查,发现了大量中国特有及珍稀植物。此后,我国科学家组织的每一次到三峡地区的植物种类调查,都有新的发现。

  “此次大规模普查,也有望找到新的植物种类。”李振宇告诉三峡都市报,新的植物种群将丰富我国植物资源,促进医学、基因学等学科的发展。此外,调查还可促进政府建立三峡库区陆生植物监测与保护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