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锐减质量下滑 我国中药资源危机凸显

  我国推行中药现代化建设多年,但实际成果并不尽如人意,至今仍没有一产品真正打开国际市场,而韩国、日本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中药产业,发展势头却十分逼人。

  记者近期在对中药材资源问题进行调研时,一些专家表示忧虑:由于自然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加之种植、加工、销售各环节管理不力,近年来我国中药材呈数量锐减、质量下滑趋势,中药现代化所依赖的药材资源危机日益凸显,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药用植物物种数量锐减

  在记者采访中,中医药专家们一致认为:中国人口众多,中药仍有较高的认同度,日常用药需求量庞大,药材一直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药用植物过度采集,物种数量急剧减少,的确已是不争的事实。

  中药材物种数量锐减有人为的因素,也有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湖北中医学院教授詹亚华等说,近几十年来,由于人们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在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上往往片面地强调眼前利益,过度开发破坏了许多生物物种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使越来越多的物种难以正常生活,以至灭绝。世界自然基金会2004年指出,由于人们过度的采集和消费,世界上已知的药用植物物种中有20%面临灭绝。而每当物种灭绝,还会造成10-30种生物物种的生存危机。种破坏性的连锁反应,进一步加快了中药材植物物种的灭绝速度,使中药材资源危机日益凸显。

  不少名贵中药材如今已陷入资源枯竭窘境。以野山参为例,现在已是濒临灭绝,我们早就很难在山上找到真正天然的野山参了。其实不只是野山参,野生甘草麻黄等药用植物以及一些有药用价值的动物,都在迅速走向濒危境地,虎骨犀角等已被国家明令禁止使用。

  中药材质量呈下滑趋势

  中药资源危机还体现在药材质量的下滑趋势上。采访中,一些专家分析,导致中药材质量下滑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国中药材存活的自然环境、生物群落,在近些年来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湖北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的专家赵仁君说,由于工业“三废”的污染日益加重,特别是人们为了追求中药材短期稳定高产,广泛使用化学肥料、危虫剂、除草剂、生长激素等,这些都直接威胁到中药的质量安全,在带来生物物种多样性减少的同时,会导致其有效成分变异和含量下降,造成了中药资源内在的不持续性和不稳定性。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对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等各环节的规范化管理滞后。在种植环节,缺乏统筹规划,药农选择完全跟风,即市场上哪种药材好卖、价格高就种哪一种,什么方法使中药材生长快、产量高就采用什么方法,对药材的内在品质反而忽略了。

  同时,由于缺乏正确引导和规范管理,药农往往急功近利,违反规律生产药材。如10月份麻黄生物碱含量高,按道理应到时才采收,但药农9月就开始采收,导致药材太青,生物碱含量过低,形成劣品;金银花应分期采集花蕾,有人却将花蕾、刚开放的花以及开过多时颜色已变黄的花一起采收。

  不恰当的“野生”变“家种”,也影响到中药材的质量和功效。药材并不同于水果、蔬菜,它的种植对生态环境、气候、土壤等有着特殊的要求,有相当一部分中药材野生变家种后,其内在的化学成分发生量或质的改变,药用功效会大打折扣。

  要推行规范种植和可续利用

  保证药材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已经成为我国中药业发展的紧迫要求。

  近些年来,我国各省市相继建立了数百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GAP)基地,以稳定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专家表示,推行GAP的过程中,情况并不乐观。有专家对记者说,GAP标准中一些规定脱离现实,很难在中药材产地,特别是西部地区推广。例如要求浇灌水达到饮用水标准,这一条就脱离实际、难以实现。因此,客观上反而造成不少产区放弃种药以及市场中伪劣药材增加等现象。

  专家们还特别对当下一些业者打着GAP牌子大肆为个人和单位谋私的现象进行了痛斥:一些已认证GAP基地,把国家的钱骗到手后,就不再严格按标准种植“达标”药材了,管理部门也极少去基地进行动态监督检查;不少企业在其基地通过GAP验收后,就去收社会上的药材,冒充GAP标准药材使用、出售,通过差价牟取暴利。

  针对当前我国中医药发展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詹亚华等专家呼吁,各级政府和广大药农要深刻认识药材科学种植和有续利用的重要性,要加强GAP基地的统筹规划与建设管理,避免一哄而上、盲目布点、重复建设,既要重视药材产量,又要确保药材质量;要加强种植各环节的动态监管,水、肥、种子、病虫害防治等种植各环节要符合环保要求,积极发展绿色药材。其后的采、收、加工、销售等环节也按标准规范进行,努力做到合理开采、有续利用。(刘紫凌 黎昌政 毛晓晓)

  (转载自《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