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菊秀医案——邪积内滞

  李某,男,4岁。

  【现病史】 发热3天(体温38. 5~39. 5℃),流涕鼻塞腹痛下痢,日有七八次,红白相夹,纳呆作恶,舌苔厚腻

  【诊断】 痢疾(中医:下痢)。

  【辨证】 邪积内滞。

  【治法】 疏解消滞。

  【方药】 荆芥炭、炒防风枳实各5g,葛根、藿梗各6g,炒楂肉9g,益元散(包煎)、马齿苋各12g,广木香、川厚朴各3g。2剂。

  二诊:发热已和,表证亦除,舌苔仍腻,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宿食不清,再以通利消滞。

  【方药】 葛根、酒炒赤芍当归、白扁豆花各6g,广木香、川厚朴陈皮各3g,马齿苋12g,槟榔、楂肉炭各9g。2剂。

  上药服后痢疾渐化,舌苔亦薄,胃开纳动,脓血已少。续以原方加减以清理肠胃,给予温和脾胃而愈。

  【按语】 痢疾初起有发热腹痛,呕吐下利,里急后重,舌苔薄腻或厚腻,,此时宜消食导滞,以程钟龄《医学心悟》的止痢散加减施治,如兼有恶风、头痛、脉浮等表证者,须参合表剂以疏外邪,荆防败毒散可以先用,如表证甚重,亦可完全用解表之法,表证得解,痢必随减。故古人有“表解而里自和”之称,亦喻嘉言所谓“逆流挽舟”之法。

  [选自倪菊秀.小儿痢疾验案四则,上海中医药杂志,1 993,(2):21-22]

中医大全

中医名词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