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提高生存質量優勢
2008年亞洲華人生存質量研究學術會議現場
生存質量是近年來醫學界研究的熱點的問題之一,中醫強調以人為本的治療理念,對提高生存質量具有優勢,日前在廣州舉行的2008年亞洲華人生存質量研究學術會議頗受醫學界關注。廣州中醫藥大學校長徐志偉在致辭時表示,中醫治療強調治人(整體觀念),對生存質量的提高具有很大優勢和特色。通過學術研討,為建立中醫藥的診療和評價的量化體系,尋找新的思路,從而有助海內外同道增進對中醫的了解。
國際專家雲集 港學者參加踴躍
來自美國、英國及港澳台等國家和地區以及全國十多個省近二百多位專家出席研討會,並就生存質量研究在中醫藥中的應用、生存質量在腫瘤領域中的應用以及生存質量的研究方法學等進行探討。
香港生活質素學會主席梁國輝表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質量研究越來越受關注。此次研討會,香港方面學者近八十人之多參與,成為歷屆規模最大。西醫成效指標很生物性,而從中醫來講,對人的感覺和感受好重視,對生活各方面平衡的概念,生活質素的評估要採取這樣態度。
周岱翰:中醫整體觀念重視個人感受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腫瘤科主任周岱翰教授認為,中醫和西醫由於學科發展的不同,中醫是經驗醫學為主,對提高生存質量有優勢。中醫對腫瘤治療,強調整體經驗辨證論治。從中醫的整體觀念來看,中醫學對病人的治療一開始就是重視個人的感受,而西醫學從實驗醫學過來,很重視局部的結構及構成。
周岱翰強調,生命是神器在時間和空間的表現,人的功能有很多方面表現在生活質素,中醫特別強調人的功能在時間上表現。中醫重神輕器,更多對疾病治療中重視功能發揮,一方面治療臟腑的病變,更為重要治療得病的人。中醫著重得病後人的變化,哪個功能不協調,而西醫看重病變在哪個臟腑、哪個器官。有人講中醫是治療得病的人,而西醫是治療人得的病。
個體化診療體現醫學發展新方向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臨床研究評價中心鄭培永等認為,中醫辨證論治體現了個體化診療模式,關注患者的主觀感受和生活質量,這些內容代表了現代醫學發展的新方向。隨著生活質量量表的應用及發展,將其引入中醫藥的臨床及試驗研究,將使中醫的辨證論治及四診內容得以量化,並通過臨床干預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的研究,可以幫助患者選擇最佳的治療方案,使中醫藥療效評價規範化,必將促進中醫走向世界。
研究制定中醫特色生存質量量表
近年來,中醫界有識之士在翻譯海外現有量表的基礎上已經開始從事有關中醫證候與生存質量相關性研究,並於制定有中醫特色的生存質量量表。廣州中醫藥大學、中山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合作,在中醫理論基礎上研製了中華生存質量量表,其條目覆蓋了與健康狀況有關的三大領域:形(身體功能)、神(意識思維)、悟(七情)和氣色、睡眠、活動能力、飲食消化及氣候適應等十三個方面,相當於具有中醫特色的普適性量表,可應用於臨床和科研研究。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樊粵光認為,早在七年前,醫院成立生存質量研究小組,特別對消化系統疾病、肺癌、心腦血管疾病、重症肌無力等疾病的生存質量進行了系統研究,並取得了一定成績,如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研製了多個的生存質量量表在臨床上使用,今後將進一步加強對生存質量研究的投入,推動中醫現代化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