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慢性泄泻的防治

慢性泄泻,又称久泻,是临床常见疾病。本病患者大多脾胃中气素虚、复感时邪,加之饮食不节,或肝气抑郁导致泄泻反复发作,日久脾肾两虚,病情更为迁延。

本病临床见证,以虚寒证为多见,有的也挟有湿热见证。辨证要审视大便色泽和性质。虚寒见证的粪便色泽多淡黄,质地多稀薄。挟有湿热者,大便色泽多深黄,性质多粘腻,气味多秽臭。此外,虚寒证口多不渴,喜热饮,舌质多淡、苔腻,面色苍白少华,脉多沉、濡、小。湿热证多口苦、苔黄而腻,脉濡滑数。如脾病及肾,肾阳衰弱,则每见五更泄泻、腹部畏冷、腰酸肢冷等证。

本病分型论治,大体上分为脾虚挟湿、脾肾阳虚和肝气侮脾三型。脾虚挟湿型,常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偏于寒湿者,加肉桂、炮姜;偏于湿热者,黄连黄芩与炮姜寒温并用;如见气虚下陷而脱肛者,加升麻柴胡黄芪以升提中气。脾肾阳虚型,多由肾阳衰微,火不暖土,须用补火暖土法,常用胃关煎合四神丸加减,鹿角霜、巴戟肉、狗脊、淮山药等都可选用。按鹿角霜能壮督阳,督阳壮则命火旺,火旺则土暖,可腐化水谷。胃关煎中干姜,当改用炮姜,以其能温下而止泄。如滑泄不止,可加入赤石脂、诃子等固涩之品。肝气侮脾型,常于益气健脾药中加入柴胡白芍防风枳壳、木瓜等疏肝理气之品。以上三类患者,都有一些共同点,一是肠蠕动的增快,引起了泄泻腹痛;二是消化不良,纳呆矢气频作,因而常于上方中加入芍药、甘草以缓其挛急,收止泻止痛之功,或加入焦六曲、焦麦芽、鸡内金等消补并进,免致壅塞之弊。

总之,本病治则,发时以治标为主,兼有外邪者,用和中疏邪法,兼有食滞者用健脾化滞法。肝气郁结者用疏肝理气法。平时以治本为主,调摄脾肾,要分清脾虚肾虚的主次,区别对待,才能获效。

此外,艾条温灸对本病人良好效果,我常选用天枢、足三里、脾俞、大肠俞等穴灸治,脾肾虚寒较甚者,加用神阙、关元等穴,每日一次,每次二十分钟左右。

护理方面:本病发作每与气候、饮食、情绪等有关。平时要注意气候变化,

防止受凉,特别在晚上要注意腹部保暖,夏天用毛巾,冬天用绒线,做一肚套在睡时护腹。要少吃生冷油腻食物,酒可助湿,不宜饮用;带有果壳的东西,如栗子、花生、胡桃肉等要少吃,若属过敏性结肠炎者,还应忌食鱼蟹之类。在药物剂型方面,发时以汤剂为宜,平时用丸剂、散剂,便于长期服用,如能防治结合,可以收到较好的疗效。

附注:胃关煎《沈氏尊生书》方。主治肾虚泻利腹痛。本方组成药物为熟地、甘草山药白术、扁豆、干姜、吴萸等七味,用时可酌情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