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湿温化燥案

例一:王××,女,40岁。

诊查:湿温证七日,壮热有汗,烦渴引饮,昨忽神志昏糊,谵语狂躁,大便秘结,唇焦齿干,舌绛苔黄,扪之无津,脉象滑数。

辨证:湿热化燥与肠滞互结,阳明腑实之候。

治法:势已燎原,急投大剂清热导下,以救阴液之耗亡。

处方:生石膏40g 川黄连6g 黄芩10g 鲜生地40g 鲜霍斛40g 鲜芦根40g 银花15g 连翘15g 山栀15g 竹叶卷芯30枝,凉膈散15g(包煎)。另方:外用开塞露通便。1帖。

二诊:经外导内攻后,先下燥粪多枚,翌晨续下宿垢如酱者甚多,秽臭殊甚;神志即清。脉滑数改善,苔黄化薄,舌津已复,仍守原方,以清余邪。

原方除凉膈散,续服2帖。

按:此例乃温邪挟滞,热结阳明,劫津化燥,方取承气白虎,急下存阴,釜底抽薪之法。宿垢下达,温邪无所凭藉,神志即清,热势下降,续进清温养阴之治而安。

例二:范××,女。

诊查:湿温旬日,壮热汗多,口渴引饮,神昏呓语,协热下利,舌绛津干,苔根黄,脉象细数。

辨证:邪已由气入营,津液内夺。

治法:急拟清营泄热,存津固液为治。处方:熟石膏30g 生甘草6g 鲜石斛30g 银花15g 连翘心15g 清水豆卷15g 桑叶9g 黄芩9g 竹茹9g 鲜芦根30g。

另方:万氏牛黄清心丸2粒,研末化服。

按:石膏为清阳明实热之要药,临床诊治一般病证多生用,惟温病协热下利重症,必须用熟石膏,配以生甘草,才能挽其危急。因熟石膏能清热而敛肠,生甘草能解毒而固液,二者配伍,具有清热止泄之功。如下利不止,津液耗伤,邪热内陷,必然动风痉厥,应用固液止泄,以救将竭之阴液。病势鸱张之时,更须辨证应用,才能转危为安。

例三:顾××,男,41岁。

诊查:湿温三候,身热不解,*布已透,而神志仍昏糊,呓语喃喃,舌绛劫津,唇燥齿干,口干不索饮,脉象细数。

辨证:此乃温邪化燥传营,劫烁津液。

治法:症情危重,急拟大剂甘寒生津,清营泄热,已冀挽救。

处方:鲜石斛30g 鲜生地30g 鲜沙参30g 天花粉15g 知母15g 丹皮15g 玄参15g 麦冬15g 连翘心15g 生石膏40g 竹叶卷芯30枝,紫雪丹2g(冲入)。

另方:鲜芦根2支、鲜石斛40g煎汤,西瓜汁、米汤,轮流用汤匙灌服, 每1分钟1匙,昼夜不断(此法名为口腔补液法)。

复诊:经口腔补液法轮流给药,至翌晨舌津得回,神志渐清,继续清温存津,病得痊复。

按:凡温热病邪热内传营分、血分,劫津化燥,舌绛津干,唇焦齿板,神昏呓语,手指抽搐,肝风内动等危候,均可采用口腔补液法,即从口腔徐徐滴入药液,纠正亡津(脱水),每能挽危症于旦夕。此法尤适宜在不具备静脉补液的条件下应用。一般用鲜石斛、鲜生地、鲜沙参、鲜芦根、鲜茅根等作为补液的主要药品(各30~60g ,无鲜者用干者代替,剂量较鲜者减半),分别煎汁备用。夏令季节,

可加入西瓜汁、藕汁等,每1~2分钟用羹匙或滴管从口腔徐徐滴入1~2ml;各种液体轮流给服,要持续进行,直至病人舌津回复,脱离险境为止。同时配合蔬菜汤(加适量食盐)、米汤或绿豆、赤豆煮汤,以补充营养。

大凡温热病内传营分、血分时,每见阴液耗伤的证候,此阴津虽已被温热灼伤,但反不索饮,与在气分壮热时大渴引饮者不同,因而更易导致亡津。这种患者神志大都不清而医者不能正常给药,只能采用小量频饮的口腔补液法,纠正其亡津现象。其他疾患,凡兼阴液耗伤之症,亦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