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慢性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在中医学属“心悸”、“怔忡”、“水肿”、“喘证”等范围。本病是以心为主,又累及中医所说的肺脾肝肾功能的一种病证。其诱因与外邪的反复侵袭、劳累过度以及脏腑失调等因素有关。慢性心力衰竭发展过程中,与肺、肝、脾、肾关系密切,初起多在心肺两脏,日久则及脾、肝、肾,病理以虚为本,本虚标实,本虚指心气阳虚或阴血虚,标实为血瘀水肿,且气、水、血三者又相互为病,相互转化,正虚邪实往往相互因果为患。

1、气虚血瘀是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改变:中医学认为心主身之血脉,血在脉中运行,心是主导,是动力,这种动力主要是指心气的作用,与“气为血帅”、“血随气行”的理论是一致的。清代名医王清任《医林改错》中也曾指出:“元气既虚,必不能下达血管。”血行无力,血流不畅,瘀阻经络,就会影响到各脏腑功能,而出现紫绀、舌质紫暗或瘀点瘀斑肝肿大以及肺瘀血所导致的呼吸困难。

2、心肾阳虚是心源性水肿的主要病机:中医认为,水液代谢与肺、脾、肾有关。心阳旺盛,心血充盈,则血运正常,反之则血液瘀积、肿胀、水肿,提示心阳虚衰,日久影响到肺脾肾功能,引起肺气壅滞,升降失常,血瘀不畅,气不化水,故水肿的产生与阳气亏损,脾气不足,肺气失宣,肾阳不振有关。

3、温阳利水、益气化瘀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法则:温阳、益气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措施,利水是重要环节,而活血化瘀贯穿治疗的始终。

基本方:生黄芪30g 桃仁12g 川芎10g 当归12g 红花6g 地龙12g 附子12g 猪苓15g 茯苓15g 白术15g 白芍15g 桂枝12g 泽泻12g 车前子18g 车前草18g。

该方以补阳还五汤、真武汤合五苓散为基础方加减化裁而来,方中真武汤温阳利水,补阳还五汤益气化瘀,五苓散利水渗湿、通阳化气,加车前子、车前草加强行水消肿之功,全方合奏温阳利水、益气化瘀之效,切中心力衰竭之病机,故收效甚捷。方中附子、黄芪桃仁、川芎、当归红花均有强心作用,可明显增强心肌收缩力,并兼有扩张血管及改善微循环与抗凝作用。生黄芪、猪苓、茯苓泽泻、车前子、车前草利水消肿。中药强心利尿药作用温和持久,不易引起体内电解质紊乱,这正是中医抗心衰的特色。

4、灵活加减用药 如患者症见夜寐不安、惊悸怔忡者,于基本方中加酸枣仁、知母、夜交藤、远志养心安神;症见胸闷不舒者加瓜蒌皮、薤白头、半夏宽胸散结;症见咳喘者当辨虚实,咳嗽喘满,痰多黄稠不易咯出者,多为痰热壅肺,宜加黄芩、天竺子、桑白皮清热泻肺涤痰;喘甚咳微、气不得续,汗出肢冷为肺肾两虚,宜加仙灵脾、鹿角片、补骨脂补肾纳气;纳差呕恶者加姜半夏、黄连干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