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烫伤
烧烫伤是热力作用于人体而引起的皮肤急性损伤性疾病。
本病又称水火烫伤、火烧伤、汤泼火伤等。其特点是:轻者导致皮肤表皮烧伤,重者导致真皮、皮下脂肪组织烧伤,再重者导致肌肉、骨骼、甚至内脏烧伤;大面积烧伤者可引起休克等全身症状,并可以引起人体死亡。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烧伤。
[病因病机】
本病是一种强热侵害人体,以致皮肉腐烂而成。轻者仅皮肉损伤;重者,不仅皮肉损伤,而且火毒炽盛,伤及体内阴液,或侵入营血,内攻脏腑,以致脏腑失和,阴阳平衡失调,变证甚多,甚则危及生命。
西医学认为,本病的主要病因是高温,如火焰、沸水、钢水、蒸汽;化学因素,如强酸、强碱;电力因素,如触电、闪电;放射性因素,如X线、原子能等,可直接造成局部组织损害,使之发生变性、坏死、炎症,甚至组织成分结构变化,直接导致人体组织破坏、功能丧失。病理过程分为三期:
休克期:主要是低血容量性休克,常发生在烧伤之后48小时之内。
感染期:多发生在烧伤之后3-7天(水肿回收期)和3-4周(溶痂期)。
修复期: I度烧伤常需要大约2-3天时间愈合。浅Ⅱ度烧伤常需要大约2-3周时间愈合,深Ⅱ度烧伤需要大约3-4周时间愈合。Ⅲ度烧伤一般需要植皮才能愈合。
【诊断]
烧伤深度估算
一般采用三度四分法,即分为I度、Ⅱ度(浅Ⅱ度、深Ⅱ度)、Ⅲ度烧烫伤。 I度和浅Ⅱ度烧烫伤一般称浅度烧烫伤;深Ⅱ度裥Ⅲ度烧烫伤一般称深度烧烫伤。
I度烧伤:主要表现为红斑。仅倣及表皮浅层,生发层健在,再生能力强;局部红斑,轻度红肿,干产燥,烧灼感,无水疱;2-3日脱屑痊愈,短期内有色素沉着,无瘢痕。
- Ⅱ度烧伤:主要表现为水疱。浅Ⅱ度烧伤,伤及表皮的生发层、真皮乳头层;天局部红肿明显,水疱形成,疱内含淡黄色澄清液体,水疱破裂则创面红润潮湿,疼痛明显;上皮再生靠残存的表皮生发层和皮肤附件(汗腺、毛囊)的上皮增生,1-2周内愈合,多数有色素沉着,一般不留瘢痕。深Ⅱ度烧伤,伤及皮肤的真皮层,介于浅Ⅱ度和Ⅲ度之问,深浅不一,也可有水疱,但水疱去皮后,创面微湿,红白相间,痛觉迟钝;由于真皮层内有残存的皮肤附件,可赖其上皮增殖形成上皮小岛,可融合修复,需3周-4周,但常有瘢痕形成。
Ⅲ度烧伤:主要表现为焦痴。是全皮层烧烫伤,甚至深达皮下、肌肉或骨骼;创面无水疱,呈蜡白或焦黄色甚至炭化,痛觉消失,局部温度低,皮层凝固性坏死后形成焦痂触之如皮革,痂下可显树枝状栓塞的血管;因皮肤及其附件已全部毁坏,无上皮再生的来源,必须靠植皮来愈合,只有很局限的小面积Ⅲ度烧伤,才有可能靠周围健康皮肤的上皮爬行而收缩愈合,.愈合后有瘢痕形成。
治疗
外治法
烧烫伤创面是并发症的根源,创面的正确处理非常重要,必须保持创面清洁以预防和控制感染。常用外治法如下:
(1)清创术:严格无菌操作,用37℃左右无菌盐水、2%苯扎溴铵或2%黄柏溶液清洗创面,刺破较大水疱,创面周围用酒精或苯扎溴铵消毒。清创前可注射镇静止痛剂以缓解疼痛;创面清洗干净后应肌注破伤风抗毒素以预防感染。
(2)包扎疗法:小面积烧伤、婴幼儿及合作欠佳的患者、病室条件较差者,在清创后,可用抗菌药液纱布、中草药纱布、凡士林纱布置于创面,外用3-5层纱布加厚棉垫包扎。浅Ⅱ度烧烫伤可于伤后2周左右首次换药,深Ⅱ度烧烫伤和Ⅲ度烧烫伤可在伤后5天换药,包扎期间应密切观察其变化。
(3)暴露疗法:适用于大面积烧烫伤、不便包扎的烧烫伤,以及创面污染较严重的烧烫伤。患者须住单独隔离病房,并保持室内温度在25℃—30℃,创面经清创术后,外涂湿润烧伤膏。
[预防与调护】
1.加强安全教育,正确用火。
2.忌食辛辣、肥甘、鱼腥之品。
3.精心护理,勤翻身,防止褥疮的发生。
4.保持病床、用具和病室清洁、干燥,定时通风,限制人员进出,严格实施消毒灭菌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