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冷热 关乎健康 探源《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④
□马作峰 王平 张六通 湖北中医药大学
饮食养生不但要做到节五味、节饥饱、调和五味,而且还要调寒热。《灵枢·师传》曰:“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指出饮食寒温要适中。唐代脾胃论·摄养》篇做了进一步说明,云:“或大热能食而渴,喜寒饮,当从权以饮之,然不可耽嗜(过于嗜好)。如冬寒喜热物,亦依时暂食。”提出夏天气候太热,能食而口渴,喜喝寒凉饮料者,应当给予以解其烦热,但不可过于嗜好,防止寒冷伤中。冬天气候寒凉,喜爱热饮食者,亦宜暂时给予以助温暖。
另外,疾病状态的饮食寒热又与常人不同,《瘟疫论·论饮》曰:“烦渴思饮,酌量与之……如大渴思冰水及冷饮,无论四时皆可量与。盖内热之极,得冷饮相救甚宜,能饮一升,止与半升,宁使少顷再饮。至于梨汁、藕汁、蔗浆、西瓜皆可备不时之需。”此时之冷饮是作为治疗疾病的手段,因此,“无论四时皆可量与”。尽管如此也还是提出不可骤饮、多饮,“能饮一升,止与半升”,并备梨汁、藕汁、甘蔗汁、西瓜等生津止渴、滋养胃阴之品供患者不时之需。
综上所述,饮食养生对饮食物的温度一般是要寒温适宜,不能过寒过热,但在特殊情况下又需灵活掌握,阴盛阳虚喜进暖食者可适当进食温热,阳盛阴虚喜进冷食者则宜适当进食寒凉。食物的冷热作为调整体内阴阳平衡的一种手段对于养生有一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