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黄斑变性的防治

  □ 周尚昆 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

  老年性黄斑变性又称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多见于50岁以上老年人的一种常见致盲眼病。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的进程,该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该病在临床上分为干性和湿性两型,其中湿性危害最大,大约90%的严重影响视力患者为该型。发病早期,患者常表现为视力逐渐下降,在眼底可以见到大量黄色的小点,被称之为玻璃膜疣。这些玻璃膜疣是由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吞噬代谢产物日积月累沉积的结果,并最终影响brush膜功能,产生脉络膜新生血管,这些新生血管相当于假冒伪劣产品,内皮细胞接触极其松弛,脆性也大,很容易破裂引起眼底大量出血,影响患者视力。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早期眼前中央发暗,看东西发白,对比敏感度下降,阅读困难,到后期由于眼底反复出血,视力显著下降,视物变形,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由于该病发病的部位大多在黄斑部,而黄斑是人视觉最敏感的地方。因此,在治疗上较为棘手。下面介绍几种国际上较为认可的方法:

  光动力学疗法:这种方法是向静脉中注射一种叫做visudyne的光敏剂,这种光敏剂能特异性地和新生血管中的高密度脂蛋白结合,然后在特定激光的激发下产生大量的自由基破坏新生血管,从而达到封闭新生血管的目的。该疗法对黄斑及视网膜组织损伤极小,并能反复使用,故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可。但是,光动力疗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对已经长成的新生血管有用,对于肉眼看不到的或者没有长出的血管则无济于事,复发几乎不可避免。一般而言,90%的患者在治疗后3个月仍有可能复发,需要多次治疗,费用也较为昂贵,一支药大约需要1.6万元。

  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人眼内存在着多种因子,新生血管的产生和两种因子直接相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正常情况下这两种物质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如果这种平衡被打破,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作用下可以产生新生血管。研究表明,眼底新生血管的生长和VEGF的增多有着直接关系。因此,有学者尝试向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来中和增多的VEGF,希望能抑制新生血管的生长,从以往的临床结果来看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一方面这些药物在我国尚未上市,在眼部的长期应用是否会产生其他副作用,还需要时间的检验;另一方面,该药在眼内作用的时间大概是一个半月,药效过后新生血管又开始生长,需要长期注射,每次向玻璃体腔注射都有引起眼内炎症、感染的可能,何时中止治疗还无从谈起。至于其他西医疗法,效果不甚理想,均是指标不治本。

  中医药疗法:中医药治疗该病有一定的优势。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该病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机能减退,气血日渐衰弱。从眼部解剖来看,眼底组织脉络膜及视网膜均含有丰富的血管,属于多血多气的器官,气血不足必然引起组织内代谢功能不足,导致眼底玻璃膜疣等产物的沉积;另一方面,津血同源,气血化生不足必然影响阴液的生成,阴虚不能治阳,阴虚火旺,灼伤经络脉道血管,或者气虚推动血液的力量不足,导致瘀血内生,以上这些因素互相作用,最终引起新生血管化生,眼底反复出血、渗出、水肿,影响视力。针对以上病机,需要从气血上进行调理预防。

  国医大师菊花泡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