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医生李春燕
□ 罗建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
1975年高中一毕业,笔者即背上行囊,奔赴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农村。当时,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缺医少药的状况十分严重,农民群众往往是小病拖,大病扛,一些重病人在被乡亲们抬着翻山越岭赶往区级或县级医院的路上就断气了。
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在农村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开展了合作医疗运动。成千上万的有志回乡青年或知青经过“红医班”的短期培训,成为了大队合作医疗站的赤脚医生。据统计,先后持续10多年的“合作医疗”运动,全国约有146万名赤脚医生既保持着农民的身份,又行使着医生的职责,活跃在田间地头。虽然他们的医疗技术水平较低,但是在那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却承载着中国农村最基础的医疗工作,在保护生产力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十多年后的今日,国家在不断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划拨巨资在全国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断提高报销比例。最新数据表明,全国新农合的参保人数已达8.33亿,农民的医疗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保障,以前不敢看、看不起的病,现在可以上医院治疗了。
从卫生部信息统计中心获悉,2009年我国农村的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已达112万人,他们是保障农民群众健康的生力军。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获奖者,被誉为苗乡“最后的赤脚医生”李春燕就是其中一员。
李春燕是贵州从江县大塘村的乡村医生。大塘村是一个有2500多名村民的苗族村寨。村里生活极其贫穷且缺医少药。过去村民得了病,除了苦熬就是请鬼师驱鬼辟邪,或是用“土办法”自己治疗。2001年,为了利用自己学到的医术解决村民看病难问题,在家人的支持下,李春燕卖掉了家里3头耕牛中的2头,筹集资金2000元,开办了大塘村有史以来第一个卫生室。从此,时年23岁的李春燕便用自己柔弱的双肩承担起了全村2500多人的健康和生老病死。
在不足8平方米的小卫生室里,除了药品和一些简易的设备外,最显眼的是村民们看病买药欠账的记录。村民看病吃药付不起钱,只好赊欠记账,从5角钱开始,一元、几元、几十元不等。那一笔笔欠账的背后,如实地记录着大塘村村民的贫困,更闪耀着李春燕仁爱的光辉。
久而久之,卫生室资金周转越来越难。2004年初,李春燕决定关掉卫生室和丈夫一道去广东打工。闻讯而来的乡亲们掏出皱巴巴的一元、两元钱递给李春燕说:“李医生你走了,我们可怎么办?这是我们还你的账,不够的我们明天把家里的米卖了,给补上。”捏着村民们还来的一大堆皱巴巴的总数才100多元的零钱,李春燕读懂了乡亲们眼神里的期盼和信赖。
后来,李春燕的事迹被许多媒体报道,社会各界伸出了关爱的手。“愿天下所有的同行朋友们共同努力,做一个善良的医生。”是李春燕的感言。
2005年上半年,热心人士给李春燕的捐款达到20万元,在县政府牵头下,当年6月大塘村的卫生室开工了。同年9月,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向李春燕捐款10万元,在大塘村建设全国第一所“红十字博爱卫生站”。到2005年底,占地110平方米、3层楼的新卫生室终于落成。
“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田垄里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她是迁徙的候鸟,她是照亮苗乡的月亮。”这是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评选组委会写给李春燕的颁奖词,更是对那些以人文之爱,长久坚守农村为百姓兢兢业业服务的基层医务工作者的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