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的三境界

  □ 毛进军 河南省驻马店第四人民医院

  《论语·学而第一》开篇第一句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可以说是孔子的治学三境界,对此,笔者深有感悟:学习、实践中医经典,即“读经典,做临床”何尝不是如此?特将此引申为中医读经典的三个境界,分别释之。

  读经典的第一境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境界是说将读书和实践结合起来,乐而好学。

  清代思想家、教育家颜元对此理解得最为深刻:“孔子开章第一句,道尽学宗”(《习斋言行录》卷下),就是说,“学而时习之”是求学、研究学问的根本。此“习”之意义,一为时时勤学不辍,一为时时付诸实践,对于中医来说,就是要勤读经典,多多临证。

  中医经典著作《内经》、《黄帝内经·素问序》中曾说:“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这就是说,我们当医生的整天说“济世救人”,但真正要想救人于危难,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非明经典而不能致之,而明经典,就必须达到第一境界:“学而时习之”。

  读经典的第二境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个境界是说要广交益友,虚心向“友”、“朋”学习,乐而互学。

  古代教育学专著《学记》说:“独学而无友,必孤陋而寡闻”,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且学派较多,每个学派都在继承经典的基础上有一些独特的创新,每个学研和实践经典有一定造诣的中医,不论是学院出身还是民间师承,都有各自独到的诊疗理论、经验和体会,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是学习经典的捷径,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学经典不仅要自我苦读,还要突破“独学而无友”以至“孤陋而寡闻”的状态,乐于广拜名师,广交同道“友”、“朋”,通过与“友”、“朋”的探讨和思辨,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启迪,互相促进,使自己对经典的理解更为透彻,临证思路更加广博。所以,第二境界就是要求我们虚心拜名师,乐于交益友,只有善于广纳博采,才能做到厚积薄发。

  读经典的第三境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个境界说的是学识与道德、治学与修身的关系,可以说是读经典的最高境界,即能够感受到只问耕耘而淡化收获之乐。

  读经典,做临床,要能静得下心,沉得住气,始终以一种淡泊宁静的心态去做学问,对于自己学有所得的新观点或新见解,或学有所成的收获,如果得到了赞美、掌声与荣誉,切不可表现自高自大,趾高气扬,夸夸其谈,有舍我其谁之浮躁心态,应处之淡然,继续努力,更上层楼;如果别人不明白,不认同,不理解,不重视,不重用,甚至有批评和指责,也不要生气和怨恨,仍然要孜孜以求,查找不足,更加刻苦地研读,勤奋地临证。第三境界是培养一种真做学问的君子之风,就是要我们做到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所说的人生和治学的最高境界:“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