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中医“文化自觉”

  □ 王智 南京中医药大学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意思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近日笔者看到一篇关于中医现代化需要“文化自觉”的言论,该言论提出发展中医必须要做到“文化自觉”,“真正从中医历史性、文化性、社会性中找到自己的链条,再结合现代科学,才能真正找到中医面向世界、通向未来的出口”,“中医是科学,更是文化,缺少其中任何一点都不是中医”。笔者持肯定态度,想就其中“文化自觉”要求的从自知到自主,文化转型且与科学联系的过程表达一些个人看法。

  文化与科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化偏“软”,更多是一种隐性知识,有着诗性智慧。培养的是精神,是思想,比如孕育出了艺术,艺术有灵韵。科学偏“硬”,它具有工具性,似乎又与人文对立(科学与人文对立涉及对科学本质的探讨,本文不详述)。于是科学生产出了冷冰冰硬邦邦的数据库等产品,追求有用或者说实用。文化与科学虽然不同,但也有交汇或统一的部分,比如中医。当涉及到这个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过程,文化中的“软”就要走向“硬”。这当然不是文化对科学的服从,是需要文化软实力体现出实力,产生硬效果。

  在微观的具体案例上,中医的“有用”是毋庸置疑的。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讲究整体观的中医,治病时,把人看做一个整体,这本身和西医的思维是不同的。做到这样的“文化自觉”,才能真正学习、掌握和发展中医,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体现这种“整体观”文化的“硬”。

  文化的“硬”还体现在药剂领域的价值上。西药药剂可以说是从单方走向复方,而中药药剂也有着从复方走向单方的趋势。中药药剂就是从复方开始的,配伍精良又疗效确切。中医药组方思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顺着这种思维进行现代药学研究,一定能体现硬价值,克服现代药学研究依照“传统”路线解决不了的困难。在医学人文领域,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医乃仁术”,人文精神对现代医德的培养作用更显而易见。“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等等谚语耳熟能详。当然不仅仅是对医德,文化熏陶本身就是对一个人完整性格、道德完善不可或缺的一环。

  可以说,文化不仅给予人精神力量、解决了社会精神道德方面问题,不仅为科学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大背景、让科学更好更快发展,文化更是对科学发展提供了专业性辅导,甚至根本性指引,这是能够也需要从“文化自觉”中转化出的“硬”。辩证的对立统一在于相互影响,从科学实用的角度看文化发展,只有基于现实的需要,文化也才能更好传承与发扬。

  西方强调个人主义,讲究人权高于主权,写信地址也是从小到大等等,这与我国传统文化观念根本不同。笔者相信,西医思维,甚至很多其他科学领域,最初都是建立在这种西方文化的基础上,于是治病从具体病症入手,药剂由单方开始。而文化韵味在西医领域的消失很可能是大工业发展不可避免的过程,这一点可以和西方语言比如正式英语的退化方面相比较。这种外向性的强调扩张的工业发展,使西医逐渐规范化、机械化,不能不说西医对文化的丢失是一种遗憾。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中医的发展,决不能重蹈覆辙。

  大胆猜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终于发展到自由王国,在科学领域,中医和西医这两种目前看来思维相反的医学,能够达到完美统一,共同保障人类健康,科学与文化相信也能达到完美调和。当然,科学可能统一,但文化的多样性会永恒存在,中国传统文化永远是中华民族的财富,中华民族也会永远不断继承、创新和发扬华夏文明。至少在目前和将来漫长的发展道路上,我们应该有着高度的“文化自觉”,好好把握中医的文化渊源,尤其要正确运用中医思维、坚持中医思维,真正把文化软实力发挥出来,体现出“科学”的硬实力、硬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