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的最高目标是抗老防衰

  □ 盛增秀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

  “治未病”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特色和优势,是当今国内医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对于“治未病”内容,一般将其归纳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三大方面,确实抓住了要点。但“治未病”的最高目标是什么?笔者认为“治未病”的最高目标应是抗老防衰、延年益寿。

  早在两千多年前,《内经》就提出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思想,同时把“摄生”作为“治未病”的基本内容和举措。“摄生”的目的是什么?《内经》开宗明义指出:“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通过两者的对比,揭示了“摄生”对于抗老防衰,延年益寿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只有懂得“摄生”,并身体力行的人,才能达到“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内经》所提示的“摄生”方法,其代表性的记述有:“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涵盖了饮食、起居、劳作、心理、体育锻炼、顺应自然和避邪护身诸多方法。后世医家秉承《内经》旨意,发明和推广了吐纳导引、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和服食(含中药)诸方法以求强身健体,却病延年,且成效显著。

  这里有必要强调指出的是历代有关抗衰老方药的组方和应用,均本诸中医学对人体衰老独特的认识和理论。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有三:一是肾衰说。其理论依据是肾藏精,主生殖,为“先天之本”,与人体的生、长、衰、老、死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这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明确的记述。持这种观点者主张抗衰老应着重补肾填精;二是脾虚说。其理论依据是脾主运化,系人体气血津液化生的源泉,为“后天之本”。持这种观点者主张抗衰老应着重培补脾胃;三是郁滞说。其理论依据是《金匮要略》“五脏元贞通畅,人即安和。”《防风通圣散融宣表、通下、渗利于一炉,有利于体内过剩营养物质如脂肪等的分解和代谢废物的排泄,现代用以治疗肥胖病多有报道,其在抗衰老方面的作用亦不可低估。当然,抗衰老方药的应用,须根据个体的体质,因人制宜。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长寿已成为人们的美好愿望和期盼,我们理应充分发挥中医学在“治未病”特别是抗老防衰、延年益寿理论和方法上的优势,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文献发掘与整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积极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为人类抗老防衰、延年益寿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