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研发应建立自身的标准

  国家新药审评中心制定的有关新药开发文件及技术要求规定,不论经方、古方、新方,都按照西药的方法和要求找出化学成分(活性成分)。些规定是否符合我国国情,对中医药的发展是利还是弊,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讨论。

  中药开发的三大误区

  ,对中药开发的认知上存在不少误区。一是对接轨的曲解。有些人片面地理解为只有按照西药研制的方法达到了国际标准才叫与世界接轨,却忽视了不管什么样的标准都是由人来制定的。国际上至今还没有中药标准,作为中医药发源地的中国,理应承担起制定中药标准的重任。那时才会真正体会到,原来与世界接轨并不是一边倒,而是双向对接。第二个误区是只看到西药研制方法——模式生物研究美好的一面,却忽视了研制经费昂贵、有很大的局限性的另一面。以癌症为例,模式生物研究是把人类癌细胞放进培养皿培养,然后移植到实验小鼠身上使肿瘤生长,进而试用各种药物,找出能够治疗人类癌症的药物。但能治小鼠身上异种移植癌的药物,治不了实际癌症的肿瘤。三是过分地看重国际贸易额,常把份额太低看成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化”得不够的衡量标准。但现实是国际贸易中的中药并未挤入世界医药的主流队伍,尽管一味地去迎合人家的口味,人家还是把它打入了治病的“另类”,也就是说,不管中药国际贸易额有多高,它在西方人的眼里,还只是一个次等“公民”。我相信大家都不会承认这就是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所要追求的真正目标。

  中药服务对象应以本国国民为主

  虽说科学无国界,可是各国特别是国立的医疗机构,主要是为本国国民服务的。我国的公立医疗机构不仅占绝对多数,且含有一定的福利成分,服务对象应以我国公民为主。防病治病离不开药物,中药是其中之一,服务对象自然以13亿中国人为主,也就是说,中药的开发首先要根据我国国情从13亿人口的医疗保健考虑。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仍很低,广大农民的医疗保健更是一个棘手问题,有病治不起、因病致贫的现象经常发生。中药素有简、便、验、廉之称,很适合我国特别是广大农村的医药消费者。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其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是如果忽略了中国国情,忘记了服务对象,违背了中医药的研发规律,当然也就无法产出中国大多数人急需的简、便、验、廉药品。以西药方法研发出的中药,价钱几倍地上升,普通老百姓很难吃得起。一篇题为《这还叫中药吗》的结尾说得好:“且不说借用国外管西药的方式管理中药,是否符合中药的规律和我国国情,一个最浅显的道理谁都明白,‘羊毛出在羊身上’,企业是要讲成本的,花出去的钱得收回来。到那时,老百姓还吃得起中药吗?没人吃中药了,中医还能存在吗?想到此,我不得不为中药乃至中医的前途担忧了。”

  中药研发欲速则不达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讲究理、法、方、药一脉相承。想从某一方单独变革,都会打破一脉相承的整体关系,都是将医与药分离,很难行得通。许许多多疗效卓著、历代承传的名方名药,就是历代医学家根据临床需要而按照中药药理与组方原则制订的。任何一位真正称职的中医师,都会根据临床需要随时随地开出新药方,直接应用于病人。疗效好又能重复的便会流传下来,或制成成药。可以说,某些中成药走向社会的“审批权”就掌握在医生手里。

  西药容易产生耐药性,新药产生耐药性的周期越来越短,成本越来越高,形成恶性循环。青霉素从发明至今的80多年中使用剂量增加了上百倍。中药应用了5000年,并没有产生耐药性而被淘汰。奥妙在哪里?答案很简单:①老祖宗已用尝百草的人体“试验”掌握了药物的性能、功效与毒性,并由此制订出如何对付毒性的处方规则。②整体治疗思想和复方的应用。③西药是纯而又纯的单体,结构虽清楚,作用靶点却单一,偏离靶点、矫枉过正对人体都是有害的。细菌、病毒之所以轻易就有了对抗西药的本领,正因为它是纯而又纯的单体并且作用靶点单一。

  有人想把中药的研发当作突破口来改造中医药,使之“科学化”。岂不知,以西药研发的方法与要求研发中药,就等于用制砖的模型来制瓦片,不管主观愿望多么美好,不管制作多么努力,最终制出的仍然是砖块。之所以说用中药原料以西药方法研发出的新药不能再称之为中药,主要是它改变了原有中药的寒热温凉的属性与归经性能,已不能再按原来的理论指导临床应用。

  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当然要搞,但绝不能脱离中国国情,不能违背中医药的自身规律。欲速则不达,拔苗助长有害无益。

  复方难进新药开发的大门

  据报道,韩国人利用高科技手段和资金优势,花了1000多万元把我国的传染病的药。③降低试验动物的等级。特办必备前提是全方无一味剧毒、大毒之品,并且基本无配伍禁忌,符合中药组方、制作原则。

  六、建立中药标准

  如果把某项标准比作射击的靶子,与之接轨就是冲着靶子射击,打错靶子的射击只能得“0”环。世界至今还没有中药标准,在它制出之前,为中药与世界接轨的一切努力都是冲着“0”目标进行的。中国是中医药的发源地,中国人有责任、有资格、有能力承担起制定中药标准的重任,这个重任对中国人来说,不仅义不容辞、责无旁贷,还是刻不容缓的。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