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芯片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自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Affymetrix公司的Fodor博士提出并开始基因芯片技术以来,基因芯片技术已在医学的各领域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其具有高通量、快速、样品用量少、高信息量等优点,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着手进行基因芯片的研制和开发工作。我国政府对人类基因的研究也非常重视。2000年7月3日,我国首家DNA公共数据建成并投入试运行。我国也首次获得了一批人类全长新基因等重要研究成果。,我国政府正在积极规划今后五年人类基因组的研究方向。
中医药学在世界医学发展史上曾处于领先地位,数千年来对我国和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受传统观念和技术的影响,中医药学的发展十分缓慢,目前主要面临两大挑战:一是中医药自身的突破和发展,二是中医药如何能被世界人民所接受。而两个问题的焦点就是中医药的现代化。正如杨焕明教授所说,基因组学是中医药现代化的最佳切入点。可以预见,把基因芯片这种系统、全面、综合的研究思维方式应用于中医药学,必将为中医药研究带来又一次跳跃性的发展。下面就基因芯片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可能应用作一简要的概括和分析。
一、在中医证的研究中的应用
对“证”的认识是中医学的核心问题。证的形成机理十分复杂,它包含着全身不同系统、不同组织及细胞、分子水平的综合变化。证的研究之所以没有突破性进展,笔者认为关键就在于没有明确的量化指标,从而无法从指标的变化中认识其本质。在证的理论形成中,还包含有以方测证的重要内容。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思路,当对某一证的动物模型,或在疾病的模型基础上通过辨证,区不同的证的动物模型的主要组织病变了解后,便可以用基因芯片技术观察有关组织基因的变异,以了解证与证、证与病、证与体质之间的差异。当辨证论治取效后,再采用基因芯片技术观察治疗前后有关组织基因转录的差异,来解释证和辨论治在基因水平上的机制与因果关系,以发展证及证治的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药物作于人体,都有其作用部位的“靶点”。凡对病有效的方药,必有其“靶基因”。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比较用药前后基因表达谱的改变、不同时间和用量基因表达谱的差异等分子机制,可以从深层次认识中药的作用机理,并对其做出正确合理的评价。这将有利于指导临床用药和丰富发展中医药理论。
六、在中药新药研究中的应用
新药的研制一般是根据疾病的发病机制确定药物的作用靶点,建立相应的药物筛选模型,发现先导化合物,将其开发成新药。而所有的药物都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修饰、改变和影响人类或病原微生物的基因表达或表达产物的功能而产生疗效。基因芯片及其相关技术可用于大规模的药物筛选,减少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工作,加快新药研制的步伐。另外,把基因技术应用于新药的研究,还可以提高我国新药研究的水平,加速中药进入国际大市场的步伐。海洋是人类生命的起源,海洋生物作为新兴的药物来源,已成为世界各国新药研制的热点。我国自古就有以海洋生物入药的习惯,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发现这些药物的活性基因组分,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大规模生产,将极大地提高我国海洋药物的研制水平。
- 浅谈中药有毒与无毒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 重视中药在治疗肿瘤中的毒副作用
- 中药现代研究思路创新的思考
- 中药专利的“三性”是如何审查的?(上)
- 基因工程在植物类中药生产中极具潜力
- 中西医结合的创新思路在于发扬中医学术思想
- 加强中药专利代理研究的探讨(续)
- 对中药专业教学与科研的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