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至东汉时期(6)药物学理论的形成

  药物学理论的形成 发展概况 战国以来,人们的药物知识又有了新的积累。见于文献记载的药物显著增多,西汉初期曾流行过药物专著。《史记·仓公传》曾提及古代的医药书籍《药论》,可惜该书现已失传。晋代《中经薄》记载有《子仪本草》一书,子仪是战国时名医扁鹊的弟子;《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有《神农黄帝食禁》七卷;清代姚振宗在《汉书艺文志拾补方技略》中记载,当时有经方五家:《神家本草经》三卷,《桐君采药录》二卷,《雷公药对》二卷,《子仪本草经》一卷及《仓公对诏》。可见到汉代时已先后有多种药物学专书出现。但这些书后来大都散佚了。 “本草”一词最早见于《汉书·楼护传》。楼护是汉成帝时期(公元前32至公元前7年)的人,据《楼护传》记载,“护少随父为医长安,护诵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汉成帝建初二年(公元前31年)即有了“本草待诏”这一掌管医药的官职。另据《汉书·平帝纪》记载,元始五年(公元5年),朝廷曾征如天文、历算、方术、本草等教授者来京师。由此可见,早在西汉时期,已经开始征集人力整理、研究和传授本草了。 从古籍所收载的药物来看,这一时期药物品种已大大增多了。《内经》载方12首,用药有神农本草经》仍然是学习中医药的一本重要的参考书。 养生学的发展 从战国到东汉,许多哲学家和医学家对养生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多种见解,其中主要有“静以养生”和“动以养生”两种观点。老子、庄子的养生理论的核心是“静”,庄子还提出了以静为主的气功;而子华子、吕不韦、华佗等人则主张“动以养生”,提倡“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华佗在继承古代气功导引的基础上,模仿虎、鹿、熊、猿、鸟等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立了著名的五禽戏。引外,孔子谈到动静结合的观点,老子、庄子、管子、荀子等提出养生要“顺乎自然“;管子还主张存精以养生,注意饮食卫生及精神调摄;东汉王充的《论衡》中也有养生专论,并提出寿命与遗传有关的创见。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