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中风后排尿障碍

  国外不同研究发现,中风患者6个月随访时的尿失禁比例可达11%~19%。尿路感染是神经源性膀胱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几乎每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都曾有不同程度的泌尿系统感染史。由于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残余尿,降低了尿路对细菌的抵抗力,感染往往反复发作,不易完全控制。感染又可加重了膀胱功能的异常。

  导尿是最基本、最简单的治法之一,适用于尿潴留以及频繁发生尿失禁的患者。国内大多采取留置导尿法,长时间留置导尿,尿细菌培养阳性率几乎为100%。根据生姜、食盐为日常生活用品,非常经济。

  从病因学而言,尿流动力学检查对于明确排尿障碍原因非常重要,是对下尿路排尿功能进行分级的惟一客观指标,可以比较精确客观地揭示下尿路的功能状态,同时将患者主观感觉与膀胱储存和排放能力具体联系起来,为临床提供一系列实用参数。目前一般认为,控制排尿的大脑皮层病灶以及神经传导通路的永久性受损,会影响主观抑制逼尿肌反射性收缩的能力,导致膀胱反射亢进,逼尿肌对压力、疼痛和膨胀的刺激反应呈反射亢进状态,呈不稳定性膀胱,膀胱内压增高,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扩约肌松弛,导致尿频、尿急和急迫性尿失禁,常伴有泌尿系统感染。因此,在治疗前、后进行包括膀胱充盈期的膀胱顺应性、膀胱测压容积、膀胱稳定性、膀胱感觉以及排尿期最大尿流率的逼尿肌收缩压等内容的尿流动力学检查,将有助于探究隔姜隔盐灸的作用机理。另外,隔姜隔盐灸法改善尿频、尿失禁的机制是否与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减少,间接加强了膀胱的稳定性有关?该灸法有利于泌尿系感染的预防是否与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的减少,从而提高了尿路对细菌的抵抗力有关?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测定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进一步研究来回答。因此,在目前基础上,继续扩大样本量深入研究的同时,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和膀胱残余尿测定,对隔姜隔盐灸法治疗中风后排尿障碍作用机理的研究亦亟需进行。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