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科学理论解析中医舌诊机理

  天津大学热能工程系采用热科学理论与方法。运用红外热像仪,对中医舌诊机理进行了研究,并对其他生物参数进行合理的分析处理,分析说明了中医舌诊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红外热像仪是一种采用非接触方法直接测取物体温度场的精密仪器,其特点是快速、实时并准确测得整个舌体的表面温度分布。被测者端坐在热像仪前,将舌伸出口腔两秒钟即可,符合中医提出的“骤然一望”的要求。研究人员利用红外热像仪摄制了280例健康人和104例患者的舌热像。其中健康人20~30岁6l例,31~40岁77例, 41~50岁63例,51-60岁37例,61-70岁42例。患者中高血压病34例,冠心病30例,消化系统疾病40例。此外,研究人员通过对动物进行有创实验,采用CBI-8000生理研究系统测取全舌血液灌注率。

  结果发现,年龄与舌温的变化关系显示,以 40~49岁年龄组舌温最高,低龄组或高龄组较低。认为高龄组舌血液流动缓慢,血液流变学测试也表明其血液粘度要比中、低年龄组相对较高,故血液灌注率减少,代谢水平低。而低龄组虽血液循环旺盛,代谢水平高,但由于舌津液分泌量多,散热能力较强而使舌温偏低。舌色与舌温的关系显示,红舌舌温最高,依次为暗红、紫、淡白、淡红舌。舌种舌温舌色间有显著性差异(P

  研究人员认为,通过以上结果可以说明,舌温可以帮助辨识寒热虚实证候,印证了“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的中医理论。冠心病患者舌尖部温度最低,消化系统疾病舌中的温度显著增高,与中医“舌尖主心,舌中主脾胃”的舌诊分布理论相一致。此实验结果为舌与脏腑的关系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人员用生物传热的理论分析认为,中医舌诊中所注重的“舌色”主要受舌的血液灌注率、血氧含量及血液流变学等参数的影响,使舌面温度受到影响而反映于“舌色”,而其中血液灌注率占主导因素。不同的舌色可以由舌面温度来反映,而温度与舌内的血液灌注率又有一定的特征关系。研究人员认为,通过此关系曲线和测取的其它生物参数进行合理的分析处理,在生物传热理论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可以得出可用以定量分析和描述舌体传热规律的数学关系式。

  摘自:中国医药报文/诸凯 魏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