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
【概述】
风湿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全身胶原组织疾病,初发与再发都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密切相关,主要影响关节、心脏、皮肤、浆膜及血管等组织器官。临床表现为发热,多数患儿伴有关节炎、心脏炎,较少出现环形红斑、皮下结节和舞蹈病等。发病年龄以5~15岁多见。本病好发于冬春两季,寒冷潮湿地区较多见。本病属中医“痹证”、“热痹”、“心痹”等范畴。
【病因病理】
小儿素体虚亏,阳气不足,腠理空疏,卫外不固,风寒湿之邪可乘虚侵袭,流走脉络,气血运行不畅,发为本病。风寒湿三气侵袭各有偏胜,风邪偏胜为行痹,寒邪偏胜为痛痹,湿邪偏胜为着痹。若脏腑经络先有蓄热,而复感风寒湿之邪,热为寒郁,气不得通,久之寒亦化热,则发为热痹。若热毒攻心,心脉瘀阻,则可导致心痹。
【诊断要点】
1.发热 多数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热型呈不规则。发病前l~4周常有咽峡炎、猩红热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史。
2.关节炎 临床最多见,典型的呈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常累及膝、肘等大关节,局部呈红、肿、热、痛等。轻微的炎症,仅限于关节附近和肌腱组织。
3.心脏炎 包括心肌炎、心内膜炎和心包炎,症状轻重不一。少数病可无心脏症状。
(1)心肌炎:心前区不适或疼痛,心悸、心律增快与体温不成比例,重者可有心脏扩大,呈奔马律。
心尖区第一心音减弱,可闻及收缩期杂音。
(2)心包炎:心动过速,呼吸困难及心前区疼痛。心浊音界扩大,可闻及心包摩擦音。
(3)心内膜炎:可听到收缩期或舒张期杂音,当风湿活动停止后消失。若杂音粗糙且长期不消失,则示有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
(4)心电图改变:P―R间期延长,T波异常,左右心室扩大。
4.其他 躯干或四肢近端可见环形红斑。关节伸面有黄豆大小皮下结节。有些患儿出现不自主、不协调肌肉运动,常见于女童,称舞蹈病。
5.实验室检查 抗链球菌溶血素“O”>500单位;血沉增快;血清粘蛋白增高;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有轻度增高。
【辩证分型】
1.邪郁化热(热痹)症状:壮热,汗出不解,口渴欲饮,关节红肿疼痛,游走不定,得凉则舒,烦闷不安,大便秘结,尿少而赤,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证候分析:素体虚亏,腠理空疏,内有蓄热,复感风寒湿之邪,热为寒郁,寒郁化热,故壮热汗出不解,口渴欲饮,便秘尿赤等。风寒湿之邪流走脉络,化热留注关节,则发为红肿疼痛,风胜则游走不定。
2.外邪入给(风寒湿痹)症状:发热,微恶寒,头痛汗出,口干不欲饮,肢体关节疼痛,可游走不定,得热痛减,遇寒痛增,或有关节肿胀,肌肤麻木不仁,舌苦自,脉弦紧。
证候分析:体虚阳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之邪乘虚侵袭,流走脉络,发为肢体关节疼痛。正邪交争,则发热微恶寒,头痛汗出。若风胜则疼痛游走不定;寒盛则遇寒痛增,得热痛减;湿重则关节肿胀,肌肤麻木不仁。
3.心脉痹阻(心痹)症状:发热汗出,胸闷心烦,胸痛气促,心悸不安,舌质暗或微青紫,脉细或结代。
证候分析:热毒内传攻心,心脉痹阻,故心悸不安,胸闷心烦,胸痛气促。正邪分争,则发热汗出。气滞血瘀,心脉受损,故舌质暗紫,脉细或结代。
【分型治疗】
1.邪郁化热(热痹)治则:清热通络,祛风除痹。
主方:白虎加防己10克,水煎内服。适用于心脉痹阻,进入慢性期。
【其它疗法】
【注意事项】
1.加强体格锻炼,增强抗病能力。避免长期坐卧寒湿之地。
2.积极治疗链球菌感染,如扁桃体炎、咽峡炎、龋齿、中耳炎等。
3.已累及心脏,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