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疮-

  【概述】

  冻疮系冬季常见病。以局部出现水肿性红斑、水疱,甚至溃疡,并伴搔痒、疼痛,遇热更甚为主要临床表现。冻疮一般发生于低温(气温在3~5℃)和潮湿环境之中,在我国的北方以及华东、华中等地区多见,每与个体皮肤抗寒能力降低有关。患者多具有冻疮素质,每年冬季发病,且多在原病灶处。由于冻疮多发生于体表暴露部位,因此也是一种有碍美容的病症。冻疮发生率高,且多有后发现象,一次发作后常易再发,故防治冻疮的发生有一定普遍意义。

  中医学亦名冻疮,认为系肌表阳气不达,加之寒邪侵袭,致气血运行不畅,经脉被阻,气血凝滞肌肤而成。

  针灸不仅能治疗冻疮,而且可预防冻疮。针灸治疗冻疮的临床报道,始于1958年,并有多篇文章,其中有百例以上的治疗观察。用针灸预防冻疮,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曾有报导,以艾灸为主。总体说,60、70年代资料不少,并强调针灸防治结合。近20多年以来,穴位刺激方法虽仍以针刺、艾灸为主,但具体操作又作了较大的改进,使疗效有所提高。同时,报道数和样本量亦大为增加。

  方法:

  - 艾灸(之一) -

  取 穴:

  常用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即冻疮原发作处。

  操 作:

  在冻疮好发季节,选择阿是穴,以艾条作回旋灸,距离适当,自内而外旋转,以皮肤灼热而不烫痛为宜。每次约灸10~15min,然后用手指反复按摩阿是穴3~5min。每日1次,一般施灸二、三次即可。

  效 果:

  以本法预防54例,在冬季未发作者34例,轻度发作者14例,仍发作者6例,总有效率为88.9%。对初期刚出现红肿者,亦有效果。多数于1~2周内红肿消失,而半数在治疗后二、三年内不再复发。

  注意事项:

  (1)本法用于预防冻疮,应用时应注意预防时机。其预防对象为有发作史者,于入冬时节,进行刺灸。

  (2)艾灸之法,可自行操作,法简方便,易于推广。在使用本法预防时,还应注意保暖。亦可结合中草药煎洗。

  - 艾灸(之二) -

  取 穴:

  常用穴:阿是穴。

  操 作:

  艾卷点燃后,以雀啄灸法,直接将燃着端接触阿是穴,以每秒钟快速点灸2~3次为宜,患处有轻度灼痛或灼热感,但不会留下疤痕。每次5~10min,每日或隔日1次,7次为一疗程。

  效 果:

  共治79例,结果临床治愈72例,占91.1%。

  注意事项:

  (1)本法用于治疗。要注意与上述用于预防的回旋灸法不同,本法为雀啄灸法,且直接点灸病灶处,要求动作快捷熟练。

  (2)本法适用于病灶面积较小者。

  - 艾灸(之三) -

  取 穴:

  常用穴:阿是穴。

  操 作:

  视冻疮大小,将三棱针迅速点刺,放血3~5滴。每次根据症情,取3~5处放血,每日或隔日1次,6次为一疗程,一般只需治一疗程。

  效 果:

  以上法共治50例,均在3~6次内获愈,总痊愈率为100%。

  注意事项:

  (1)本法适用于早期以实热为主的冻疮的治疗,对已溃破者不适宜用本法。同时要注意严格消毒。

  (2)根据著者经验,刺血后如能配合艾条雀啄灸,每次每处灸5~10min(至病灶处出现明显的热烫感),有助于缩短疗程提高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