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治法若干特性的认识

  摘要:本文认为中医治法包括治则与具体治疗方法。并从中医治法的重要性、广泛性、特定性、兼容性和可创性等五个方面阐述中医治法的特性。

  所谓治法,包括治疗疾病的治则与具体方法,内容极其丰富。自有中医药文献问世,即有大量关于治法的载述,嗣后历代医家续有发明,并汲取了民间经验,合而组成为中医治法的庞大体系,凡为医者无时无刻不涉及治法,可见治法是中医治病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之一。或谓治法仅指治疗法则,不当包括具体治疗方法,需知“治”即是“疗”,并无异义,如《辞海》(1980年版):“治,医疗,如治病。”“疗,治疗。杜预:‘疗,治也’;郑玄:‘止病曰疗。’”则疗法亦即治法。鉴于中医治法有多种特性尚未见有阐述,爰将个人肤浅认识述之如下,如有失当或不足,祈赐指教。

  中医治法的重要性

  治法为中医治病重要环节,前承辨证求因而定,后为采取具体治疗措施之指导,三者必须咸能准确,前后呼应,始能治之效如桴应。如其辨证有误,治法随之不当,难望获奏良效,固不待言;即使辨证精当,而所定治法与之不符,具体措施势必随之相左,则可能延误病期,甚至偾事!尚欲期冀克奏厥效者,可望乎?以是观之,治法之重要浅显可见,医家临证岂可轻忽。

  中医治法的广泛性

  治法的广泛性内容有二:一为适应范围广泛,无论内、外、妇、儿科,抑是眼、耳、鼻、喉科所有急慢性疾患,在其治疗过程中都必须采用某一治法或几种治法同时施用,无一可与治法背离者。另一则为治疗方法众多,如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刮痧疗法、拔罐疗法等,在药物治疗方面,又有内服、外敷、吹喉、点眼以及清热、平肝、活血、补虚、内病外治、冬病夏治等;针灸治疗又有循经取穴、上病取下、下病取上以及头针、耳针等;推拿又有推、按、(扌衮)、揉以及清天河、开璇玑等;丰富多彩,不一而足。

  中医素有“理、法、方、药”为治病四个步骤之说,貌似全面,实仅指药物疗法而已,不无偏颇。盖有些治法不必用药,岂非被排之于外,以故建议今后改为“症因法治”,即辨症求因、审因立法、据法施治,既能包括药治,复又涵括其他治法,似较妥切。

  中医治法的特定性

  中医治法有诸多术语,其中有泛指者、有特定者,泛指者多用以治疗某一大类病症,如解表可包括发散风寒、疏散风热等,补虚可包括补气、补血、补阴、补阳、补益肝肾、补肺益脾等;而特定的治法,则为针对某一病症而言,此种特定性在中药、方剂功能方面以及临床各科病症的辨证施治中尤为多见,如调和营卫,适用于外感风寒、发热汗出的表证;和解少阳,适用于寒热往来的少阳证;引火归原适用于肾阳不足、虚火上浮的戴阳证等。其中有的治法虽然措词不同,其义则一,如补命门火亦即温补肾阳,疏肝理气亦即疏理肝气等;然而也有用词近似或仅一字之差,其义即大相径庭,如温补肾阳是治肾阳不足、畏寒肢冷等症,而温肾壮阳则是主治肾阳亏损、阳痿早泄等;清心安神是治心火亢盛所致的失眠、心悸,养心安神是治心阴不足或血不养心的失眠、心悸等。此类特定治法往往左右处方遣药的正确与否,并影响治疗的效果,务必泾渭分明、不容混淆,然而偶亦见有称中药学、方剂学以治法归类基本相近,虽尚欠精确,然治法有所增加,乃代有创新使然,其可创性昭然若揭;近年来中医汲取了现代医学知识,普遍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治疗原则,更创制了众多新法,如以清热、攻下、行气为法治疗胰腺炎(清胰汤),以利胆排石、行气止痛为法治疗胆囊炎(胆道排石汤),以补气与温通为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麝香保心丸),以通下与活血为法治疗肠梗阻(复方大承气汤)等,无不疗效卓著,世所瞩目;此外,针灸方面又有头针、耳针、全息疗法的出现,药治又有胶囊、注射液等剂型的问世,更为中医治法可创性的具体体现。然而,时代在进步,科学在发展,中医学同样在不断的提高,中医治法的创新将未有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