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咳喘标本从治验案二则

  关键词:儿童咳喘 验案 中医药治疗 标本从治

  儿童慢性支气管咳嗽哮喘,好发于“五一”和国庆节前后。在此冷暖交替、气候多变之际,易得伤风感冒,从而引发咳嗽哮喘。中医运用“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顾,扶正固本”的原则,经过一定时期的治疗,多数病例,可以得到控制,效果比较满意。现举2案,并论述标本从治之法。

  例一:史××,12岁。

  一诊(1994年9月15日):自1993年6月起因感冒未及时根治,引发哮喘,反复发作,尤其在春末和秋冬之交,发作频繁,常以西药氨茶碱、考的松等临时控制,但不能根治,在一年半时间内,曾四次住院。就诊时又罹感冒,发热虽退,仍鼻塞流涕,打喷嚏,咽微红痛,咳呛有痰呈薄白状,咯之不爽,每到后半夜,咳剧而痰呜,胸闷气急,不能平卧,汗多乏力。脉细小,舌苔薄腻质偏红。治以宣肺透邪,化痰平喘。

  处方:蜜炙麻黄9g,杏仁9g,荆甘草4.5g。

  以上方随症加减续服5个月,偶有痰鸣,但能自行缓解消失,喘急未再发作。1996年7月起改服玉屏风散,河车大造丸,坚持不辍,有时不慎感冒,亦未引发哮喘。最近随访称:“哮喘一直没有发过,很太平”。

  讨论:上述二例,在咳喘发作期间,均对证采用宣散外邪,开泄肺气,化痰止咳,降逆平喘等方药,即急则治其标,使内外之邪得以宣泄,肺气得顺,而使咳喘逐步得以控制,平息。

  当治疗一些时间,外邪渐祛,内痰蕴结渐清,咳喘逐步缓解、稳定后,一方面乘胜追击,继续清肃余邪,一方面扶助正气,正胜邪却,邪去正安,使疾病得以根治。故第一例在服药二个多月,症状得到控制后,即加用玉屏风散、北沙参、紫河车粉等以益气固表增强防御机制,调补肺肾之气,改善内在体质,即所谓“缓则治本,标本兼顾”。

  咳喘稳定了一个时期后,即使偶患感冒亦未引发咳喘,说明正气渐盛,内外之邪,已难作祟,则宜着重调益肺脾肾之气,进一步增强体质和改善免疫机制,以图根治。长期服用玉屏风散及河车大造丸,甚或冬令有针对性地服补膏,此即“扶正固本”之道也,效果是明显的。

  还须指出,患者需长期地坚持服药,才能不断巩固疗效;如若稍愈即停药,则将半途而废,难获全功。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上海,200020) 袁云瑞